發揚教育家精神 爭做新時代“大先生”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教育關乎個人成長,也決定著國家的未來。教育承載著每個人對未來的期待,也塑造著社會的前行方向。而這一切,離不開那些在講臺上辛勤耕耘的教師。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用言行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正因如此,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這不僅是職業責任,更是歷史擔當。置身新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弘揚“教育家精神”。這不僅是職業操守,更是一種植根于人民的信仰與堅守。教育的真正力量,始終來自于人,根植于心。要讓教育家精神真正落地生根,最終依靠的,還是千千萬萬在教育一線耕耘的教師。為實現教育強國,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新時代的“大先生”,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心靈與品格的塑造者,他們肩負著培育有理想、有擔當的新青年的重任。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淵博的學識,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統一、個人追求與國家發展目標相統一。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內容
教育家精神,是新時代教師的精神內核,也是支撐其實現個人價值、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它不僅是寫在紙上的理念,更融入教師教書育人的日常。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構成了這一精神的四個關鍵維度。因此,教師不僅要懂得教學,更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用深厚的學識滋養學生的成長。他們在教學中不斷調整表達方式、理解學生的情緒與處境,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每一節課中,傳遞出對成長的耐心與尊重。他們不高聲說教,卻能在關鍵時刻給出方向;不事張揚,卻能在學生心里種下信任的種子。所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并非空洞概念,而是教師在現實中做出的具體回應:面對誤解仍愿堅持,面對迷茫依舊相信。他們用行動詮釋教育的溫度,用耐心陪伴撐起學生向前的勇氣。教育家精神,不在于說了什么,而在于是否真正影響了一個年輕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塑師魂,鑄師德,育“大先生”
新時代的“大先生”,不是被理想化的榜樣雕塑所代指,而是真正站在教育一線、面對學生情緒與現實挑戰的普通教師。他們也許沒有鮮明的表達風格,也不總是語出驚人,但在反復備課、批改、傾聽中,一點點建立起學生的信任與依賴。他們教的不只是知識,更是在日復一日的教學節奏中,把認真、尊重、負責這些習慣帶進學生的行為方式里。這種影響不一定立竿見影,有時也會遭遇質疑和忽視。但真正的“大先生”,從不因一時的困難退縮,而是在這些不確定中逐步找到與學生交流的節奏,并堅持把心思放在“人”的成長上,而不僅是“內容”的完成上。這樣的堅持之所以難得,正是因為它并非發生在理想化的教育環境中,而是在充滿變動和挑戰的現實語境里進行的。今天的教育語境比以往更復雜,信息洶涌、觀點多元、環境浮躁,學生的世界更開放了,教師的權威卻在悄然稀釋。表層的“講授”已不再是核心,能否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學習的愿望,才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這個過程中,“大先生”必須意識到:教育的本質,已從“我講你聽”轉變為“我引你想”。而引導的前提,是理解,是共情,是愿意去貼近年輕一代的生活與心理軌跡。
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教學不再只關乎知識,更關乎方法與態度。啟發式、探究式、項目式等新興教學模式日益普及,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教師應對學生差異性和復雜性的現實工具。而要駕馭這些方法,對教師的要求比過去更高: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兼具內容理解、課堂控制、技術運用、情感調節等多重能力。然而,這些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難免遭遇“教不動”“聽不進”“反饋少”的挫敗感,也可能在不被看見的努力中反復自我懷疑。但“大先生”的氣度,恰恰體現在他不被困難打敗的那份沉穩。他們懂得放慢節奏,在紛亂中留出空間,在教學效率與理解深度之間尋找平衡。與此同時,他們也越來越重視“教學與現實”的關聯。一堂真正有效的課,不在于內容有多新奇,而在于它能否讓學生把課堂知識與生活、社會、未來連接起來。而這離不開教師主動地將課堂“打開”:引入當下議題,分享身邊案例,引導學生進入思考與討論,把知識從紙上帶進現實。在這個意義上,“大先生”不僅是知識的詮釋者,更是意義的構建者。
技術的發展也對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智能設備、數字平臺、AI工具大量進入課堂,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在考驗教師的選擇能力。一塊黑板與一塊屏幕之間,隔著的不是工具的差異,而是教育理念的分野。有的課堂熱鬧卻空洞,技術炫目卻缺乏思想;而好的課堂,即便形式不復雜,卻能借助技術之力,喚起學生的思維深度與情感共鳴。真正的“大先生”,不被技術所裹挾,而能駕馭工具為“育人”服務。他們善于從技術中抽離“人”的位置,讓教學回歸“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非“軟件與程序之間的互動”。正因為如此,教育從不是依賴某種“神器”的機械工作,而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所完成的深度陪伴。這份陪伴,很多時候是無聲的,但卻具有穿透時間的力量。在偏遠山區堅守講臺的張玉滾,在高校實驗室帶隊攻關的黃大年,在鄉村中學默默引導一屆又一屆學生的普通教師,他們或許名不見經傳,但他們的堅持與良知,賦予了“大先生”三個字沉甸甸的分量。正是在這種看似平凡的日常中,一個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的信任與引導,成為很多年輕人生命中的轉折點。
當然,不是每位教師都要成為“榜樣人物”,更不必去追求感人至深的“壯舉”。“大先生”的真正含義,從來不是用獎章和頭銜定義的,而是體現在每一位普通教師日復一日的認真準備、耐心講解、坦誠對話中。他們也會疲憊,也會迷茫,但他們沒有放棄在學生面前保持清醒、誠實和負責的姿態。在這個時代,教師的角色正在悄然轉變:從單一的講授者,走向全方位的引導者、傾聽者、合作者。他們不僅要教書,還要與學生建立情感連接,引導其形成健全的價值觀與社會判斷力。這份責任,不是一紙教案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某個榮譽就能概括的。它需要教師在變化中不斷學習,在疲憊中仍愿付出,在模糊中尋找方向,并始終不放棄對學生的信任。它也許不宏大,但必定真實;不響亮,但一定篤實。真正的“大先生”,不在于是否被看見,而在于是否曾在某個學生最需要的時候,點亮過一盞燈。
文章來源:《新華日報》 http://www.007hgw.com/w/qt/3568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