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海南地處我國最南端,光熱資源充足,農業資源稟賦突出,是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黃金寶地。因此,農業成了海南經濟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海南也成為全國第二個全省域創建農業綠色發展的先行區,每年為全國人民提供1000多萬噸綠色生態農產品。
雖然海南有發展農業的天然優勢條件,但是面臨的自然災害也很多,氣象災害、海洋災害、地質災害以及生物災害等頻發,其中以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對海南農業生產影響較大。以2019年為例,影響海南的熱帶氣旋有9個,農作物受災20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7千萬元。海南急需農業保險體系為農業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據統計,2007年至2017年,海南農業保險累計為50.17萬戶次的受災農戶支付賠款18.44億元,特別是2014年“威馬遜”臺風后累計支付賠款5.25億元,成為農業災后恢復再生產的重要資金來源。
1 海南農業保險的現狀
2007年7月,海南省政府印發了《建立海南省農業保險體系意見的通知》,闡述了海南建立農業保險體系的意義,明確了十二項建立海南農業保險體系的內容,規定了農業保險的資金來源和用途,并初步確定了6個試點險種,為海南建立農業保險體系建立了基礎。在此之后,為保障海南農業的發展,農業保險體系逐漸完善,在“保大宗、保成本”的基礎上,實現了“保特色、保產量”的創新,逐步建立了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保險體系。
截止到2018年海南農業險種達到41種,包含17個試點險種,其中,中央財政補貼險種8個,體現海南特色農產品和海洋特色的險種9個,對中央險種和省級險種,實行不同的財政補貼政策。經過多年的發展,海南農業保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1 海南農業保險運行平穩,服務范圍逐步擴大
海南自2007年啟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以來,堅持創新驅動,保險品種逐漸增多,保險覆蓋面和參保農戶數顯著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務能力持續增強,逐步成為全省農民增收的“穩壓器”、農業增效的“助推器”。2018年,海南正式開展17個農業保險險種,涵蓋了農、林、牧、副、漁業各個方面,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及蔬菜價格保險、橡膠風災指數保險、天然橡膠期貨價格保險等創新型產品不斷涌現。海南農業保險持續“提標、擴面、增品”,新增秋季南繁制種水稻氣象指數保險,實現天然橡膠與瓜菜價格指數保險全覆蓋。據海南省統計局數據,2018年實現農險保費收入8.40億元,同比增長81.77%,賠付4.72億元。
1.2 “保民生、保大宗”的基礎上“保特色、保產量”
農業保險風險大、成本高,沒有政府財政的支持,純商業保險難以發展[1]。所以海南省政府對農險保費進行政府財政補貼,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根據各市縣保險數據顯示,2018年海南省農業保險實際使用中央財政補貼為5886萬元,實際使用省級補貼為13685萬元。海南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助力海南扶貧攻堅工作,突出民生扶貧,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推動了海南12個市縣以全額財政出資的形式,為5.3萬建檔立卡貧困戶的16.5萬畝水稻購買水稻保險336萬元,提供風險保障6605萬元。海南農業保險對存量規模大且穩定、對促進“三農”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大宗農作物進行試點。海膠集團橡膠統保項目是海南農業保險的一張名片,每年的保費約占海南農業總保費的半壁江山,賠償限額調高至3億元,截至2016年累計賠付4.38億元,為國家戰略物資供應的穩定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了更好的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海南政府撥付70萬專項財政資金支持開展芒果產量保險;為支持海南陵水圣女果產業的發展,推出海南首個地方性的縣級保費財政補貼項目;為引導養殖業的規范化發展,海南相繼推出了羊養殖保險和雞養殖保險;為服務南繁制種基地建設,突破了以往“保成本”的方式,采用“保產量”的新形式,累計向種農支付賠款7971.77萬元,這些都凸顯了海南的農業保險的特色。
1.3 不同險種的經營模式不同
當前,海南農業保險實行一家獨保經營和多家共保經營相結合的模式。農房保險、部分橡膠樹保險和商品林保險采取一家獨保的經營方式。種植業險種、漁船保險、漁民海上人身意外傷害險采取多家共保經營的方式,由主承包人和共保體成員構成經營主體,根據共保體章程分配保險費、經營費用和利潤,承擔相應的責任和風險。
1.4 大災風險準備金、以險養險機制的推行
為了彌補大型災害帶來的巨額損失,海南省政府根據不同保險的險種提取相應比例的準備金,建立長效機制,應對大災對農業帶來的損失。為減輕共保體成員的經營壓力,在2011-2015年,海南省用省直公務車輛保險的經營利潤彌補農業保險的損失,推行以險養險機制。為完善海南農業保險體系,海南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采取三級補貼制度,由中央、省、市縣進行補貼,當各市縣某一險種規模超出計劃數1.5倍時,超出部分由省級財政承擔。
2 海南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2.1 農險品種少、農險產品規模小
根據兩部委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和新型服務業,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格局,海南很多的特色產品沒有納入農業保險的范疇,農險品種偏少,僅能保障常見的農作物和牲畜,無法滿足農業經營戶的需要[2]。當前海南特色的農業保險品種并不多,很多特色農險并沒有納入政策性財政補貼的范圍,受益面較小。已納入財政補貼的險種中,保險責任范圍較小,保障程度不高,如只有水稻種植保險把病蟲害納入保險責任范疇,而煙葉種植保險、橡膠樹綜合保險、玉米種植保險、特種水稻種植保險,均把病蟲害列入免責條款中。
2.2 大型風險的分散和防范機制力度不夠
海南雖然為農業巨災險的運行和推廣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力度還不夠。由于海南四面環海、地理位置特殊,巨災經常發生而且很難預料,一旦發生給農戶帶來巨額損失,也讓保險公司背負高額賠付款,給保險公司帶來巨大的經營壓力。海南經常受到臺風的影響,在2011年、2014、年2016年,由于受到大型臺風的影響,保險公司的種植業賠付率均超過110%,連續高額的賠付率,不利于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更不利于保險公司的經營發展,所以海南急需切實可行的大災風險分散和預防機制。雖然海南已經建立了大災準備金制度,但是關于準備金如何管理的問題,并沒有明確的規定。
2.3 賠付率高、補貼形式單一
農業保險和普通的商業保險不同,屬于災害性保險,發生頻率高,損失較大,導致農業保險賠付率較高,給保險公司的經營帶來巨大壓力。據統計,海南近五年的農業保險理賠率為86.7%,海南試點農業保險10年累計向50.17萬戶次的受災農戶支付賠款18.44億元,保險公司的經營壓力較大。降低賠付率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提高保險費率,但是提高保費會降低農民購買保險的意愿;第二種方式是加大財政補貼,但是加大補貼會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當前,農業保險的補貼主要采取以保費補貼為主的方式,補貼形式比較單一,無法激勵保險企業的制度改革和險種創新。
2.4 農民保險意識有待提高,保險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農業保險的實質是為農民在發展農業時,提供基本的保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農戶都認可。首先,由于海南農業自身的特點,屬于小農經濟、規模化程度較低、農業生產分散,大部分的小農戶有豐富的種植經驗,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有一定的抵御風險能力,所以參保的意愿并不強烈。其次,農戶沒有意識到農業保險的本質,要么沒有意識到風險的存在,要么抱著如果風險沒有發生,保費就白交的心理,不愿意投保[3]。因此,海南農民的保險意識整體還有待加強。
在農業保險推廣的過程中,還涉及到保險公司、農險協辦機構和協保員。但是由于很多農戶地處偏遠山區,保險公司的網點無法全面覆蓋;由于本職工作繁忙、人員有限等主客觀因素,致使縣政府、鄉政府、村委會等農險協辦機構的工作質量無法保障;由于管理制度設計上的問題,導致協保員在推廣農業保險業務時的積極性并不高。
3 海南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加快海南農業的現代化轉型
政府要通過政策引導、補貼貸款、稅收優惠等方式,把小農戶納入到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變成規模化經營主體或者聯合經營體。以此提高農戶承受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小農戶參與農業保險的主體資格能力。
3.2 創新農業保險產品、豐富險種,滿足農戶的差異化需求
綜觀發達國家的農業保險體系,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豐富的農業險種和廣泛的覆蓋面,對穩定農業生產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雖然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海南農業保險的險種不斷增加,覆蓋面不斷擴大,且每年還會根據實際投保情況調整保險標的的種類,但是仍然無法滿足所有農戶的需求[4]。筆者認為,在不斷增加特色農產品險種、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的基礎上,針對海南小農業種植的特點,可以開發出產量保險、價格保險、氣候保險等指數價格保險體系,通過統一的指數,把分散的農業生產虛擬的集約到一起,將不同的農戶視為一體,虛擬的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有利于保險公司開發更多的險種,可以滿足更多農戶的差異化需求,也為保險公司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3.3 完善大型風險的分散和防范機制
①在海南已有的巨災準備金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資金的管理問題,明確其來源、啟動的條件、用途等方面的細節事宜。②在沒有發生啟動巨災準備金時,要注意資金保值和增值的問題,不讓資金閑置,發揮其應有的作用。③可以設計出由政府、農戶、保險公司多方參與的共擔風險的農業保險機制,運用共保、分保、再保、超賠計劃、大災準備金、綜合風險保障基金等多種模式,為海南的農業提供支持和保障。
3.4 制定更加靈活的補貼政策
目前,海南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制度,對農戶的激勵作用較大,而對保險公司的激勵效果不大,僅有的激勵就是擴大宣傳,讓更多的農戶參保,實現保險公司利潤的最大化。海南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保險公司的積極參與,所以在現有保費補貼的基礎上,要制定更加靈活的補貼政策,可以對保險公司進行保險管理費用補貼、新險種研發補貼、稅收減免、再保險補貼、理賠險損失補貼、貸款優惠等多種補貼政策,鼓勵保險公司在農業保險業務上的積極性[5]。
針對不同的農業主體,在普惠制的基礎上,實行特惠制補貼的形式,完善海南農業保險的補貼制度。首先,為配合海南農業轉型工作的推進,可以將更多的補貼、資源用到規模化、產業化農業生產上,進一步倒逼松散的小農業種植轉型或者退出。其次,對于建檔立卡的貧困農戶,進一步拓寬資金的來源,激發其保險意識和發展需要。
3.5 加強農業保險知識的宣傳,強化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一項惠農措施,因此要進行大力宣傳,利用座談會、廣播、報紙、實際案例等形式,讓農戶真正了解農業保險的優勢,把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理念深入農戶心中。
農業保險工作的推進,離不開相關工作人員的支持和配合。首先,在調動保險公司積極性的同時,鼓勵其設立更多的服務網點,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或者政策優惠措施。其次,還要加強各市縣保險協管機構的設施建設,完善人員配備,在重點地區,設置專職人員,負責農業保險工作的落實;在其他地區,對于農業保險的實際實施人員,給予一定的津貼或者獎勵,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以此保障農業保險工作的落實。再次,對于所有的工作人員,加強農業保險專業能力的培訓力度,保障農業保險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本文來源:《企業科技與發展》:http://www.007hgw.com/w/kj/2122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