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啟示
中國作為擁有悠久歷史且逐漸覺醒的巨龍,逐步實現民族復興及國家現代化發展。在探求民族復興道路的過程中,許多學者深刻剖析國家現代化進程。其中,馮友蘭先生便是在民族復興大業中心系國家大事、探求國家發展的一位學者,他在《新事論》中深刻思考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時至今日,《新事論》仍具有參考價值。文章立足《新事論》,挖掘其思想價值,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經驗。
一、《新事論》對中國現代化的反思
(一)產業革命與現代化的反思
中國歷史道路曲折,復興之路漫長。中國想要實現現代化發展,并享有一定國際地位,需具有雄厚的實力?!缎率抡摗分赋觯袊鴮嵙κ侵竾医洕鷮嵙Γ@種實力同樣體現在社會制度上。國家發展,本質上是實現經濟發展,中國現代化進程同樣需要以經濟為根本,才能夠帶動國家其他方面的進步。而國家經濟發展需要以經濟制度為依托,實現經濟制度轉變。從生產方法角度來看,經濟制度轉變實際上是進行工業革命,實現生產方法的進步。世界經歷的三次革命,本質上都是實現了生產方式的革新,因此中國實現現代化,也需要革新生產方法,由傳統的手工業為主導轉變為大機器制造業為主。相比其他國家,中國現代化進程整體落后于西方國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主導下的小農經濟模式根深蒂固,中國受這種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形式影響許久,難以實現成長與進步。另外,在西方國家經歷產業革命的同時,中國仍沉浸在小農經濟中,西方國家早已用機器生產替代手工制作,此時的中國沒有與世界接軌,經濟實力一落千丈。馮友蘭先生在《新事論》中同樣提到中國所要進行的產業革命,不僅是指經濟制度的革新,而且包括與經濟相關的政治以及社會變革,從封建專制政治制度轉變為民主政治,實現教育普及化以及男女平等,這些同樣是需要重視的革命內容。
(二)人的道德性與現代化的反思
《新事論》進一步闡明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馮友蘭先生認為,人是社會的一分子,作為社會人,必須按照社會規定、社會規律做出行動,這樣才能夠使人所在的社會穩固。另外,《新事論》著重提到人的道德性,認為對于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存在而言,只有人們能夠在道德上約束自己,遵守道德,才能使社會組織更為堅固,社會組織存續更為久遠。《新事論》又將目光轉回中國文化底蘊上,認為中國人道德性的樹立及影響因素主要源于中國的國風、家風。中國社會主要受儒家思想影響,墨家、道家思想也被很多人所認可,所以中國人的道德發展極為推崇傳統學派給予的道德約束,這便形成中國特有的儒家文化,這種影響是深刻的、持久的、顯著的。馮友蘭先生在《新事論》中詳細分析國風及家風在現代化建設中對人影響作用的大小。他指出,一個人的道德靠“化”,而不是靠“教”,個人道德性在歷史發展中十分重要。不管在什么社會情形之下,國家是否是現代化社會,個人基本道德都需要被繼承、被發展。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因素就包括這種道德層面的精神力量,但并不僅局限于這種精神力量。
(三)民族性與現代化的反思
中國實現現代化發展,要在繼承中國民族性的同時,接納其他國家,僅關注傳統文化的繼承無法實現現代化,只關注西方國家發展而拋棄歷史傳承更是丟掉了中華民族本質。中國要想實現現代化,要兼顧民族性與現代化。馮友蘭先生在《新事論》中論述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的民族性,他通過舉例說明“牛車與火車”“弓箭與鋼炮”的不同,從而引申到中國現代化發展。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本質上仍要具備獨特的民族性,要在繼承民族性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依馮友蘭先生所言,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要保留特點。一個民族只有繼承傳統的文學藝術精華,民眾才能充分欣賞、收獲快樂。所以說,是否實現中國現代化關系著中國的未來發展,但是否保持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關系著中國的本質特征。《新事論》并非要求死板的傳承,而是實現“繼往開來”的結合。
二、《新事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啟示
縱觀歷史,中國歷經千辛萬苦,才取得一定發展成就。當下,中國已建立社會主義體系,進入現代化建設新時代,開啟了新篇章。未來,在黨的領導下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仍需總結和借鑒先人經驗。
(一)物質根基——產業革命
基于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反思,《新事論》明確指出產業革命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促進作用。馮友蘭先生認為,產業革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物質根基,而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局面的根本原因則是中國并未實現現代化發展。具體來說,西方國家先于中國完成產業革命,其舍棄了以“家”為本位的生產方法,脫離了以“家”為本位的經濟制度。在革命以后,他們用以社會為本位的生產方法,以社會為本的經濟制度,此革命繼而引發政治革命及社會革命。換句話說,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便是實現產業革命,以大機器生產替代人力勞作,打破中國傳統的家庭小作坊生產形式。所以,僅依靠東方的精神文明來實現國家現代化建設遠遠不夠,將希望寄托于正義或公理而維護國家利益是無望的。馮友蘭先生表明,自強、實力是一個國家獨立自由的保障。中國若想發展,只能通過工業革命,穩固經濟根基,實現政治獨立。如此一來,中國便走向自由解放,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條道路較為漫長,不僅要在生產方式上由手工小作坊形式變為大機器生產,而且要發展農業信息技術。這些革命內容都是在與世界接軌前提之下完成的,都是需要中國秉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實現轉變的,中國要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跟上時代,與時俱進。
(二)精神根基——人的道德性
馮友蘭先生在《新事論》中特別強調,生產力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對國家建設的緊迫性,還提出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設想。人越具有道德性,所在的社會組織越發堅固;缺乏道德性的社會是一個沒有核心價值觀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必然會滅亡。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缺乏西方國家所有的現代工業發展以及科學技術,但中國具有強大的道德凝聚力與組織力,鞏固家庭組織的道德觀念以及維護社會組織的道德觀念都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強大的精神力量?!缎率抡摗诽岢觯袊F代化發展要實現繼往開來,這里的“繼往”更側重于道德上的繼承,而“開來”更是需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與知識,以中國現有的道德底蘊與民族精神接納西方先進技術。不管是馮友蘭先生提倡“堅持人之道德”,還是在當下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境界,都是中國文化底蘊所塑造的人格品質,這是大多數人能自覺內化的道德約束。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強大的凝聚精神力量為未來中國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三)民族根基——民族性
《新事論》指出,中國現代化發展需要繼往開來,其中的“繼往”便是對中國社會、中國民族性的傳承。從古人身上繼承來的民族要素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未來國家現代化建設中不變的根基?,F代化建設不能摒棄民族性,否則即便取得成績,也失去了國家本質特點。當下,中國現代化進程加快,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國家硬實力是國家堅硬的外殼,而軟實力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所以,中國現代化建設不能拋棄中國傳統文化,要以中國民族性為根基接納西方國家思想中先進的部分,以民族強大文化底蘊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三、結語
回顧《新事論》中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總結與剖析不難發現,馮友蘭先生的思想對中國現代化具有參考意義。他不僅明確指出中國近代化發展的根本是實現工業化,并辯證地看待在發展過程中“繼往”與“開來”之間的關系,而且在堅持中國民族性的前提下開展中國現代化建設。另外,馮友蘭先生對中國現代化事業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點闡明得當,彰顯出其思想的先進。對馮友蘭先生觀點的參考,是推進中華民族復興、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