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舞蹈在少兒舞蹈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摘要】在傳統少兒舞蹈教學趨于模式化、重技能輕創造的背景下,創造性舞蹈為教學革新帶來契機。少兒舞蹈教學是少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其德智體等綜合素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能力的關鍵。文章聚焦于創造性舞蹈在少兒舞蹈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研究通過多階段教學實踐,提出少兒舞蹈教學中引入創造性舞蹈的相關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創造性舞蹈;少兒舞蹈教學;策略
1.少兒舞蹈教育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1.1示范模仿主導,課程內容固化
在少兒舞蹈教育實踐中,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問題愈發凸顯,嚴重制約教育質量的提升及少兒在舞蹈領域的成長。傳統的“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模式猶如一把雙刃劍,在技能傳授上有其高效性,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卻弊端盡顯。以常見的芭蕾舞、民族民間舞教學場景為例,在芭蕾舞基礎訓練課上,教師長時間站在教室前方,逐一展示標準的手位、腳位,學生們如同復制機器,雙眼緊盯教師動作,機械地重復,全然沒有機會去思考動作背后的美學意義或探索個性化的表達方式。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創造力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個性發展更是無從談起。而課程內容方面,同樣呈現出僵化的態勢。大多數舞蹈課程設置單一,缺乏創新性與動態適應性。民族民間舞課程往往陷入固定套路的泥沼,年復一年地教授那幾個經典民族舞蹈,從動作、節奏到編排,一成不變。教材編排也未能跟上少兒成長的步伐,未充分考慮從幼兒到少兒不同階段身體機能的變化、認知能力的提升及興趣愛好的遷移。幼兒階段,孩子的身體協調性和認知理解能力尚處于初級階段,此時應通過趣味性強、簡單易懂的律動游戲來啟蒙舞蹈興趣,培養身體感知力,但現實中卻常被強行灌輸高難度的舞蹈技巧,不僅容易造成幼兒身體上的損傷,還會讓他們對舞蹈學習產生畏懼和抵觸情緒,早早喪失學習熱情,使少兒舞蹈教育難以達成其應有的育人效果。
1.2年齡分層粗略,心理需求漠視
少兒群體跨度較大,涵蓋幼兒、兒童、少年前期等階段,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有著天壤之別。然而,眾多舞蹈教育機構僅僅簡單劃分低、中、高年齡段,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比如在幼兒階段,孩子的骨骼尚未發育完全,肌肉力量薄弱,本應側重于通過輕松愉快的游戲、兒歌引導,培養他們對舞蹈的初步感知,如簡單的拍手跺腳律動,幫助他們熟悉節奏、感受身體運動的快樂。但現實中,卻常常錯誤地安排高難度的技巧訓練,如過早要求幼兒下腰、劈叉,這不僅容易引發身體損傷,還會讓幼兒在頻繁受挫中對舞蹈失去興趣,產生畏難情緒。其次,對少兒心理需求的漠視也是一大問題。舞蹈對于少兒而言,不僅僅是肢體動作的學習,更是情感表達與自我展示的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很少設置互動環節讓少兒分享自己獨特的創作靈感,使課堂氛圍沉悶壓抑。評價體系更是雪上加霜,往往側重于動作的規范性、技巧的熟練度,完全忽略了少兒在舞蹈中投入的情感及展現出的創意火花。這讓渴望得到認可的少兒自信心受挫,參與熱情大打折扣,逐漸將舞蹈學習視為一種枯燥的任務,而非快樂的藝術探索之旅,背離了少兒舞蹈教育激發興趣、培養綜合素質的初衷。
2.創造性舞蹈的教學形式與理論基礎
2.1概念界定
創造性舞蹈的概念英譯自“Creative Dance”,亦稱“教育型的舞蹈”,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由教師引導,學生自發身體動作來表達思想和情感,重視探索過程的教學形式。創造性舞蹈強調舞者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它鼓勵舞者根據自己的情感、想象和對主題的理解來創作舞蹈動作和結構,而不是單純模仿既定的舞蹈風格或套路。舞者可以從生活體驗、內心感受、自然元素等諸多方面獲取靈感,通過身體動作的探索和組合,表達獨特的想法和情緒。
國外研究方面,魯道夫·馮·拉班是現代舞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動作分析理論等成果對創造性舞蹈產生深遠影響。他強調人體動作的空間、時間、力度等元素的組合,為舞者創造性地構建動作提供了理論支持,啟發舞者去探索身體運動的各種可能性。默斯?坎寧漢的“機遇編舞法”更是顛覆傳統。他主張舞蹈動作的編排可以通過隨機的方式決定,比如拋硬幣來確定動作順序、方向等要素,給予舞者極大的自主性去臨場發揮,挖掘身體未知的表現力,這使創造性舞蹈在創作過程層面走向更具開放性、不確定性的方向,拓寬了舞蹈創作思維的邊界,讓每一次舞蹈呈現都充滿新意。
國內學者指出創造性舞蹈是一種概念和形式。隨著舞蹈教育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舞蹈學者和教育者開始關注創造性舞蹈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創造性舞蹈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價值,如通過創造性舞蹈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提升他們的肢體協調性和表達能力等諸多方面。舞蹈教育家張中煖教授在所著的《創造性舞蹈寶典》中給出定義:“創造性舞蹈并非某一種類型的舞蹈,而是一種經由教師引導、啟發,讓學生自動自發地以肢體表現其想法與情感的舞蹈方式與創造行為。”
2.2創造性舞蹈的教學形式
創造性舞蹈是一種動作教育的過程,不是指各類形式化舞蹈技巧訓練,它以自我潛能開發為前提,達到全人教育的動作教育方式。創造性舞蹈課程以拉班的“動作語言”體系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構架。其宗旨在于打開學生個體的想象空間,引導其自主、積極地通過身體語言表達藝術內容,并由此獲得身體感知力、動作審美力、藝術想象力、思維創造力等素質能力的提高。基于以上理念,其基本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兩點:
2.2.1引導啟發與自主探索
鼓勵創造性行為的發生,最核心的教學方法就是啟發。創造性舞蹈教旨在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教師作為引導者,其職責不僅僅是傳授舞蹈技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通過口語、意象等多元化教學手段,鼓勵學生探索多樣肢體動作,關注其情感表達與思想深度,培養獨立思考和藝術敏感度。其次,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學習節奏與表達方式。因材施教是創造性舞蹈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偏好及能力水平,設計個性化的教學計劃。經學生自主探索與實踐,逐步創造個人舞蹈語言,從模仿至即興,最終自如表達情感與思想,此過程有助于培養創造力、表達能力、自信心及自我意識。
2.2.2多元融合與形式創新
創造性舞蹈的教學形式彰顯其融合多元元素與豐富形態的精髓。教師擅長將生活素材轉化為課程靈感,涵蓋自然、社會、科技等廣泛領域,使學生在舞蹈學習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同時,教師運用道具、音樂、燈光等多元媒介,精心構建出一個多維度、沉浸式的舞蹈學習環境。在形式上,創造性舞蹈展現出極大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它既可以呈現為單人獨舞,也可以演繹為雙人或多人合作;既可以是即興靈感的迸發,也可以是精心編排的作品。這種多樣化的形式不僅能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更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綜上所述,創造性舞蹈教學核心在于啟發引導與自主發現,同時融入多元素材與多變形式,其目的在于全面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表達技巧及自信心,從而推動學生的綜合成長與進步。
2.3創造性舞蹈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作為創造性舞蹈的理論基礎,來源于教育學和認知心理學中。該理論著重指出,個體是借助與周邊環境的交互及經驗的互通,來完成知識、意義及理解的構建。它認為知識并非是游離于外部世界、獨立且客觀存在的實體,而是由個體根據其經驗和感知進行主動建構的結果。在建構主義視角下,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學生通過思考、反思及與同伴協作來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在創造性舞蹈教學中,這一理論有著深刻的體現與關鍵應用。在情境創設上,正如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強調社會文化環境對個體認知發展的關鍵影響,教師通過模擬各種生動場景,為學生搭建起從現實走進舞蹈創作想象空間的橋梁。
就協作學習而言,建構主義重視學習者間的互動交流,視其為知識構建的重要助推力。在創造性舞蹈課堂中,教師頻繁組織小組創編活動,成員圍繞既定舞蹈主題各抒己見。如以“四季更替”為主題,組員們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及的同伴間相互作用促進思維發展的觀點,充分交流各自對四季獨特的印象感悟,整合不同創意,合力創作出獨特的舞蹈段落。這種小組協作模式下,學生不僅在舞蹈技能上相互學習,更在創作思維層面不斷碰撞,持續深化對舞蹈創作的理解,開拓創新視野。
從知識的主動建構維度審視,教師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舞蹈技巧灌輸者。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教師引導學生從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舞蹈創作靈感。當涉及學習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時,參考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知識。教師讓學生先回溯生活中接觸到的相關文化元素,像是蒙古族舞蹈,學生回憶那達慕大會上人們身著的絢麗服飾、豪邁奔放的騎馬習俗等。學生借此方式將已有知識與新的舞蹈創作訴求結合,逐步構建屬于自己的創造性舞蹈知識體系。
3.創造性舞蹈在少兒舞蹈教學中的策略實施
3.1游戲教學法
少兒階段孩童們的認知能力相較于幼兒階段逐步提升,他們開始能夠理解舞蹈的基本概念和規則,如節奏、旋律、舞蹈風格等;此外,孩子對舞蹈的興趣與動機各異,有的是出于興趣愛好,有的則是為了提高身體素質或幫助建立自信。當孩子第一次踏進舞蹈課堂中,以游戲的方式寓教于樂是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策略。“在創造性舞蹈課堂中,可先通過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起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在快樂中體驗藝術,用輕松愉悅的心態親近舞蹈,探索肢體動作。當學生投入游戲中,不僅獲得樂趣和教育感受,還可以通過游戲的效果體驗到價值感,促進學生心靈的成長。”
游戲教學蘊含著三方面的內在精神:其一,游戲融合了輕松愉悅與內在嚴肅,它往往令人輕松愉快,但并不意味著它與嚴肅性相排斥;相反,正是游戲中蘊含的嚴肅成分,賦予了游戲完整性,使其成為少兒舞蹈教學中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教學手段。其二,表現為游戲對話性和參與性。其三,游戲展現了自由性、自我表達與創新精神,允許個體自由發揮,展現自我,并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創新思維。例如,在教授某種特定風格的舞蹈時,可以讓孩子們進行角色扮演,更深入理解舞蹈的背景與內涵;此外,多增加部分互動游戲,如“你畫我猜”舞蹈版,這類游戲不僅能夠加強互動和溝通,還鍛煉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和記憶力。將這些趣味性的游戲加入進來,使單調的節奏訓練富有吸引力。因此,游戲訓練與少兒舞蹈教學是密不可分的。
3.2情景式教學法
情景在現代漢語字典里的解釋是“情景、境地”,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它是指在一定的情緒或思維活動而創造出的一種氛圍,也就是場景和情感的結合。早在1959年Brown在文中提出情景是將知識和其本身的環境密切聯系的紐帶。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少兒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其思維依賴于具體事物和直接經驗,因此,將舞蹈教學置于具體情境中,能夠顯著增強學習的直觀性和有效性。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亦強調,通過模擬或再現真實世界的情境,可以促進學習者主動探索和發現知識,這一觀點為情景式教學法在少兒舞蹈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實踐中,情景式教學法通過構建與舞蹈主題緊密相連的生活、自然或文化場景,不僅激發了少兒對舞蹈藝術的濃厚興趣和參與熱情,還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互動方式,使少兒在具體操作中學習舞蹈動作,從而在體驗中深化對舞蹈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該方法鼓勵團隊合作與互動交流,有助于培養少兒的社交技能和集體協作精神,這與少兒心理發展中對歸屬感和社會認同的需求相契合。
綜上所述,情景式教學法在少兒舞蹈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不僅遵循了少兒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而且通過整合理論與實踐、情境與技能、文化與藝術,為少兒提供了一個既富有挑戰性又充滿樂趣的學習平臺,有效地促進了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這些實踐策略與理論支撐,為少兒舞蹈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和啟示。
4.結語
本研究從少兒舞蹈教育的發展現狀出發,揭示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示范模仿主導、課程內容固化以及年齡分層粗略、心理需求漠視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少兒在舞蹈領域的全面發展,亟需通過教學革新加以解決。創造性舞蹈的引入,為少兒舞蹈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創造性舞蹈以其獨特的教學形式和理論基礎,為少兒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通過引導啟發與自主探索等教學方法,激發少兒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并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創造性舞蹈教學中的應用,進一步強調了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和知識主動建構的重要性。在策略實施方面,游戲教學法和情景式教學法等具體策略的應用,不僅增強了少兒舞蹈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還通過具體情境的構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少兒在體驗中學習和掌握舞蹈技巧,提升了其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創造性舞蹈在少兒舞蹈教學中的實踐,為教育提供了理論與經驗,指明了發展方向。我們應繼續深化對創造性舞蹈的研究與實踐,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質量。同時,應關注少兒在舞蹈學習中的情感體驗與心理健康,營造積極學習環境,讓舞蹈成為他們快樂成長的重要伴侶。
文章來源:《尚舞》 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