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廣場舞的新時代創新性研究——以四川蓮簫《花飛花舞》為例
1.蓮簫的起源
據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根·脈》記載:“四川蓮簫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大移民時,由陜西、湖北等地傳到四川,再與巴蜀大地固有的民間文化相融合的一種跨門類的民間藝術形式。”清朝道光年間成都人錢廉成在竹枝詞中提到:“連三尺長,此處更何有。行乞且長歌,柳啊柳連柳。”從以上四句可以窺見,蓮簫常出現于乞丐行乞的日常中。新中國成立前已遍及四川各地沿長江流域:成都、德陽、綿陽、廣元、樂山、宜賓、雅安、西昌、南坪縣、南充、遂寧、內江、自貢、重慶、涪陵、達州、萬縣等地區。
綜上所述,蓮簫在四川大江南北逐漸成為一種普及性高、群眾參與度強的民間曲藝傳承性群眾活動。
2.蓮簫的發展
采訪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蓮簫代表性傳承人袁菲老師得知,蓮簫最初在道具設計、表演形式以及地域傳播上是這樣的:道具設計上,用白加子,3尺青竹一根,青竹兩頭分別挖4個孔,每個孔嵌上四枚銅錢,用五顏六色的絲綢在蓮簫棍兩端系成漂亮的蝴蝶結;表演形式上,表演者右手持一根蓮簫棍(亦稱錢棍),用棍的兩端均勻而有節奏的敲打手、肩、腰、臀、腿等身體部位,同時左手亦可進行拍、托、打等動作敲打蓮簫兩端,使蓮簫棍來回舞動,發出清脆的響聲,有單人、男女雙人、集體打跳的連貫動作,邊唱邊跳、載歌載舞,這也是四川曲藝中融音舞說唱為一體、較為獨特的一種表演形式;地域傳播上,此表演形式出現在溫江地區最開始是農民在田間地頭勞作休息的一種娛樂方式,后經傳播常活躍于大街小巷以及人群集中的地方。袁菲老師還說道:“如今熟知蓮簫的人越來越少,能打蓮簫的更是少之又少了,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將蓮簫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揚下去。”
3.蓮簫的創新
溫江,一座擁有4000年古蜀魚鳧文化的現代化“田園”、“生態”、“幸福”城市。2007年11月26日,溫江榮獲第十一屆全球“國際花園城市”榮譽稱號,隨著社會經濟與時代的不斷發展,作為“國際花園城市”的金溫江,正在注入更多新鮮活力讓溫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成都的四川蓮簫歷史悠久、地方特色濃郁、傳承性強,于2011年6月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2010年列入溫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都市溫江區文化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蓮簫”的舞蹈技藝元素為創作素材,在注重本土文化的提升打造的同時,將傳承、發揚、創新、發展理念融入其中,堅持以“本土化、生活化、創造性”的保護傳承原則,對其進行了重新定位與編排,通過音樂和舞蹈的結合將“打蓮簫”的表演內涵詮釋得更加豐富,更具魅力。
3.1蓮簫棍的改變
蓮簫棍在色彩造型上一改往日的傳統形象、不僅大膽配色而且每一處都蘊涵了美好寓意。此次新制作的蓮簫棍不再是以往的一根,而是左右手各持一根,兩根蓮簫棍同時敲打身體各部位。整根蓮簫棍用黃色彩帶緊緊纏裹,兩端分別以黃色、綠色擬花為造型形成花團錦簇的“花園城”美景,“花團”下端疊放了兩層濃密的紅色流蘇,貼著流蘇的是四條緊緊圍繞花棍的不同顏色的彩帶,象征著金馬河、楊柳河、江安河、清水河從溫江這座“國際花園城市”穿流而過。在敲打蓮簫棍時,黃色花團朝上,綠色花團朝下,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一大片綠色生命在金燦燦的陽光照射下鋪滿大地,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紅色流蘇隨著手臂動律來回擺動、上下呼應,充滿生命力,似乎在向眾人講述著“國際花園城市”的幸福故事。此次創作將蓮簫棍、動作編創與“花”“河”等城市形象相結合,更具溫江地方特色、更富生命力、更加璀璨奪目,彰顯著溫江市民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美好健康的精神面貌,迸射出創新創造、向善向美的熱情與激情。
3.2“打”法的變幻
成都市溫江區文化館為了讓廣大群眾能更好的了解、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蓮簫,已錄制《花飛花舞》教學版本并被國家公共文化云發布推廣,既讓全國人民都能學習,又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其中動態變化就有“十字步雙分手打肩”、“雙分手蹦跳加云手”、“打腳點肩擰身亮相”等,除此之外筆者還整理有:“點肩敲腿芙蓉開”、“云手跳躍海棠艷”、“踏步翻身楊柳依”等新穎的健身快打蓮簫棍法。
“點肩敲腿芙蓉開”:首先,用左手蓮簫棍(左棍)曲臂點肩右手蓮簫棍(右棍)直臂敲腳踝,側旁腰左右俯身交替挫步后退;然后直身向八點方向左右交替打肩快步向前墊腳走,接左轉后右手前圍腰左手上平位直臂站立;最后向一點右腳上步雙分手的同時接單腳跳右旁腰呈芙蓉花盛開的造型,原地旋轉正部位半蹲左點肩右后圍腰結束。
“云手跳躍海棠艷”:首先,手握蓮簫棍雙手云手快速跳轉兩圈右撲步下,右圍腰左反手打右后踢腿接雙手劃立圓圍腰打肩;然后雙腳蹦跳右旁腰右手打左腳踝接右轉身左前打肩右后圍腰;最后雙云手左轉身雙手前平位曲臂后退踢右腳雙打肩,云手大涮腰右手打左腳踝呈小射燕跳的造型。整個動作過程流暢優美,形似海棠花瀟灑的花姿,故有詩云:岷蜀千里地,海棠花獨妍。表達了魚鳧古國歷代人民美麗大方、溫文爾雅的美好形象,同時借海棠花的花語抒發了溫江人的思鄉之情。
“踏步翻身楊柳依”:首先,雙分手左右腳踏步于左(右)旁腰呈十字交叉狀互打;然后雙手劃立圓右翻身右腰旁呈十字狀互打,接左右前滑步雙手順擺,后踏步半蹲雙手握蓮簫棍垂直打地,最后雙手蓮簫棍在右斜上方呈十字交叉狀上身挺拔直立。如萬千楊柳的柳絮在暖暖的陽光下隨風搖曳,愜意的享受著大自然給予溫江這片肥沃土地的饋贈,陽光、花海、河流環繞這溫江這座幸福的城市。
3.3與廣場舞深度融合
當前,廣場舞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項目,不僅能愉悅心情,更能加快新陳代謝,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作為全民參與性強的一項健身活動,它正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增強人們體質的同時,不斷豐富群眾業余生活。近年來,政府加大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的挖潛力度,并將之與廣場舞深度融合,不斷創新,編創出一批獨具地方特色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大大提升了廣場舞的藝術性、觀賞性和價值性,是從自娛健身向表演藝術轉型升級的體現。
成都市溫江區文藝工作者們在緊跟新時代的潮流步伐,不忘推舊創新,對傳統蓮簫進行了革新,讓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蓮簫”在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的同時融入更多現代文化元素,引領其走在潮流前端,將“蓮簫”這種簡單易學的民間曲藝藝術改編成全民健身廣場舞的形式,讓其更具藝術性,是曲藝向舞蹈藝術化發展的時代創新。成都市溫江區文藝工作者們深度挖掘溫江本土元素,在蓮簫棍的造型和“打”法上改編創作了全民健身廣場舞《花飛花舞》。
《花飛花舞》的出現,讓本就豐富多彩的廣場舞又多了一種舞蹈形式、增加了一種元素,是廣大群眾都能跳的一種普遍性健身舞蹈。沒有場地限制,也沒有年齡限制,只要能走就能舞動蓮簫棍進行全身敲打。除了我們常見的中老年,朝氣蓬勃的青年們在茶余飯后利用休息時間也活躍在了我們蓮簫廣場舞的隊伍之中。甚至,我們的小朋友們也模仿他們的家長,拿著蓮簫棍左敲敲右打打、上跳跳下蹲蹲、你敲敲我看看、雙人互相輕敲嬉戲。該作品榮獲全國廣場舞展演活動成都市廣場舞大賽一等獎、四川群眾廣場舞比賽一等獎。后又受邀參加“我和我的祖國”文化新生活全國廣場舞展演活動,被收錄為100部推薦作品,同時,作為展演活動參加第四屆阿拉伯藝術節閉幕式、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四川省2019“萬人賞月誦中秋”群眾文化活動、“巴風渝韻醉巴南——2020年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開幕式、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2020年“暢游成都·體驗非遺”溫江區非遺巡演、成都市“走基層”文化惠民主題文藝巡演活動近千場、以及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進行文化交流活動等。同時,還開展了20余場群眾健身廣場舞四川蓮簫——《花飛花舞》普及培訓進社區活動,學員超千人,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喜愛,有力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面的傳承。
4.結語
4.1前景展望
4.1.1關于蓮簫本身
當前,蓮簫的傳承現狀并不樂觀,甚至面臨著“即將失傳”的尷尬境地,更談不上發展與創新。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四川蓮簫的代表性傳承人牟慶云大師將這項民間技藝傳授給了年近古稀的“蓮簫姐姐”文莉老師,文莉老師作為四川蓮簫唯一的傳承人憑著一股執念,從學校到廣場、從老年到少年,從女性到男性,四處尋找四川蓮簫的傳承人,希望能找到喜歡和熱愛四川蓮簫并將其傳承和發揚的年輕人......雖如此,但政府近年來在傳統文化“挽救”方面也是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嘗試,特別是在蓮簫的推廣上,起到了較為明顯的作用。
4.1.2關于與廣場舞的交融
此次蓮簫與廣場舞的激情“碰撞”,就產生了耀眼的火花,四川蓮簫《花飛花舞》一經推出就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廣場舞不僅僅是以“跳”為主了,除了民族舞、當代舞、拉丁舞、柔力球等,它還融入了更多健身娛樂的舞蹈形式,當代市民在注重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個人身體保健,蓮簫的“打”法已不再單單只是敲打身體的手、腳、腿、肩、腰、臀等部位了。在敲打蓮簫棍時,每敲一處就能刺激人體各部位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放松肌肉、緩解疲倦,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4.1.3關于傳統文化
可以預見,隨著地方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生活變化,現代與傳統、流行與古典的交融必然會項目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廣、形式越來越豐富,類似于蓮簫與廣場舞的融合設計也會更加受到群眾的追捧與喜愛,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將更加全面的融入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4.2推動發展
4.2.1融合創新要更廣域
蓮簫與廣場舞的深度融合,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融合的突破性一步,具有深刻意義與深遠影響。后續,還需繼續探索傳統與現代的更多結合點,使傳統項目與更多的現代元素更好地有機結合,既可以豐富藝術形式,更能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另外,更多的年輕文藝工作者要投身傳統文件創新傳承中,灌注更多新鮮、潮流、年輕的元素。
4.2.2宣傳推廣要更有力
通過新聞媒體、電視廣播、網絡平臺、報紙雜志,以及燈箱櫥窗、車站商場、廣場小區等傳播途徑與傳播地點,多渠道、多方式、多時段、多方位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展示傳統文化音圖像制品,營造一種全民推廣的良好氛圍。同時,通過“傳統文化進校園”、“傳統文化走基層”等活動載體,讓越來越多青年人群了解接受傳統文化,讓廣大青年加入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行列中來。
4.2.3政策保護要更完善
這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拿出專門措施政策、建立專門獎勵機制、成立專門組織機構,全面負責轄區內傳統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申報工作,對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有著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激勵。另外,可以建立傳統文化藝術輪訓機制,定期舉辦傳統文化傳承培訓班,邀請民間藝人授課,轄區內所有文藝工作者參加輪訓,確保民俗文化不斷線。
4.3深遠意義
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傳承城市肌理的重要一環,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對城市的感情、回憶和認同,還關系到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連綿不斷。習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同時,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能有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習主席還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一個地區文化是否繁榮,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這個地區的建設發展水平,更是彰顯著由內而外迸發出來的“軟實力”、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值”。
因此,傳承傳統文化對于地區和人民來講都顯得格外重要。傳承傳統文化不是一勞永逸的,不是一項輕松容易的工作,更不是一個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是需要“快步走、小步走、一直走”,滴水石穿、久久為功,是需要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廣大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的,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內心深處去認可、去接納、去感悟、去推動。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相信經過黨和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和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定能夠得到保留、發揚,定能夠迸發出無盡的民族力量!
本文來源:《尚舞》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