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美育視域下高校舞蹈作品排演課程的教學策略與實踐探索
【摘要】美育在人格塑造、審美修養、人文素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高校舞蹈作品排演課程,作為舞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同時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實踐環節。其核心價值在于培育學生的舞蹈創新能力、精湛的表演技巧,以及深化他們的審美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這一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學習體驗,幫助他們在舞蹈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因此,如何有效的在課程中將美育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探討新時代美育視域下高校舞蹈作品排演課程的教學策略與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美育;課程;教學;實踐
舞蹈作品排演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對舞蹈作品進行深入的鑒賞、分析、理解和感受,進而進行學習和演繹,成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重要橋梁。這一過程不僅幫助學生提升舞蹈技藝,還在無形中傳承和弘揚了我國豐富的文化底蘊。時代美育視域下的舞蹈作品排演課程旨在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等,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創新創造等能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飛速發展,舞蹈教育正面臨著多平臺、多元化融合的趨勢,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體系已逐漸無法充分滿足學生日益豐富的全面發展需求,盡管在美育視域下作品課程的多元化教學探究,在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但筆者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尋找實施的落腳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舞蹈作品排演課程概述
作品排演是舞蹈專業方向的必修課程,是建立在舞蹈基礎訓練課程之上的通過排練和演出藝術作品等多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作品排演課程分為舞蹈鑒賞與舞臺實踐,也可理解為內在修行與外在訓練,需要學生充分了解作品的結構和情節,分析角色的性格特點,思考如何更好的塑造角色,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并通過肢體語言呈現。作品排演課程與美育緊密聯系,旨在讓學生去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通過自身體會作品角色的心理、角色性格、劇情變化等。
舞蹈作品鑒賞是作品排演的重要前提和必要環節,鑒賞的方法有很多,但也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舞蹈知識基礎和鑒賞能力。舞蹈鑒賞具有主觀性,學生的性格、家庭因素、文化水平等,都會對鑒賞產生一定的影響,對同一作品可能會有不同感受和看法,那么對作品的呈現也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舞蹈作品排演課程區別于其他舞蹈基礎課程,比如芭蕾基訓課、古典舞基訓課、中國古代舞蹈史、民族民間舞教學法等,它不僅僅需要單一訓練和理論學習,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不斷的向內和向外進行思考,并通過肢體語言完整的表達故事情節等。作品的呈現包括燈光、道具、舞臺、舞蹈動作、隊形調度、創作手段等,都需要學生去了解和學習。
舞臺實踐是作品排演的主要呈現方式,而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形式逐漸多樣化。舞蹈作品的呈現依托于傳統舞臺的光影技術,舞蹈場景和方式受限,而近年來電視舞蹈的廣泛傳播,出現了大量優質的舞蹈節目,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的舞蹈創作內容被大眾所喜歡和熱愛,舞蹈的表現場景從舞臺到了沙漠、水下、壁畫中、樓蘭古城里,大眾在感受舞蹈魅力的同時,也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美深深地震撼。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面對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和發展潛力,如果教師繼續沿用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將難以有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強調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積極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獨特的個性和才能,追求多元化發展。在舞蹈作品排演課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同一事物的表達千人千面,教師應該起到引領作用,引導學生打開思維,對生活和藝術有充分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舞蹈作品排演課程要求學生不僅具備對自己所要表達的作品有二度創作的能力,還需強調學生之間的密切合作。通過團隊協作,學生們能夠共同完成舞蹈作品的創作和排演,從而更好地發揮各自的才華和創意,共同呈現出精彩的舞蹈表演。在合作過程中,學生需要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共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勇于創新,敢于嘗試新的舞蹈元素和風格。舞蹈作品排演課程在著重提升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同時,還應格外強調舞蹈作品在現實社會中的實用價值。我們需要確保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從而創作出既具藝術價值又富有社會意義的舞蹈作品,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舞蹈與社會的關系,并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因此,教師應將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創作和排演過程中關注社會現實。
2.高校舞蹈作品排演課程的教學策略
教學是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是推動學科發展以及人才培養的關鍵。近年來,我國先后多次發表了關于美育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強調“以美育人”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課程的教學策略也要與國家“全面育人”的理念緊密貼合,課程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全面的舞蹈能力,還要從理論知識層面出發,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的能力以及創造力。
2.1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
規劃舞蹈作品排演課程時,教師應全面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課程的詳細要求,確保教學計劃既科學又合理,能滿足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潛力。教學計劃應詳細規劃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估策略,旨在確保教學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潛力。課程教授過程中,學生的整體能力水平、性格等都是教師應該充分考慮的因素,同一個年級同樣的作品訓練,也會因為這些因素導致呈現的結果不同。作品排演課程作為舞蹈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其根本價值在于通過融合美育教育和專業技能的深度訓練,致力于全面塑造學生的審美眼光和實踐能力。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藝術體驗,更促進了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2.1.1教學翻轉課堂
大學生思維跳躍靈活,個性化差異明顯,教師難以管理,枯燥無聊的教學方式難以引起他們的興趣,積極性與參與度不高。翻轉課堂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它顛覆了傳統的“先教后學”的教學順序,轉變為“先學后教”,旨在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作用。其教學模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策略,通過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及平臺,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過程被持續地通過云監控進行跟蹤,包括課前準備和課后復習。同時,線上學習所產生的大數據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學生學習行為模式分析資料,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動因和習慣,結合教師自我評估,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更加多維度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實現個性化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通過慕課、云課堂等讓學生進行作品鑒賞,在線上進行作業反饋,還可以將學演的舞蹈片段發布在網絡上進行回課,其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能鞏固學習效果。
2.1.2教學資源整合
作品排演課程不應局限于單一的技能訓練,而應深度融合音樂、戲劇、文學等多元藝術,以實現舞蹈藝術的全面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舞蹈的呈現需要內外的統一,在感受中國古典舞帶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之美,以及民族民間舞特有的不同地域風格時,外在的形只是肢體的一個展現,而肢體的語言表達在于對文化的理解和轉化,單一的肢體訓練不能滿足學習和發展的需求。因此,教師可以進行多學科聯動,讓不同學科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交流學習,不同的聲音和意見會有不同的思考,有助于創作靈感的迸發,還能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激發學生對美的認識。其次,學校建立的演出平臺也給學生們提供了機會,使學生能去外面參加實踐活動,自身得以鍛煉。
2.1.3健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一定要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社會評價、機構評價等,讓學生深度參與到評價當中,以評促學。第一,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可以使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學生的評價參與也能使教師及時的關注到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學中能及時調整教學方式。第二,定期請美育專家進行進校指導和評估,并協助三方機構對高校美育工作進行測評監督。第三,豐富評價方式和內容,將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進行結合,學生定期對自身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對教學內容進行評價,回顧學習成果,并使用線上數字平臺對評價數據進行監控,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進行上傳和回顧。
2.1.4初步實施成果
經過一學年的課程研究實施,以期末成果展示、教學分享、學生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教學成果進行回顧,初見成效。通過課程學習,首先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習主動性更高,從教師為主變為了教師為導的轉變;其次學生的表達能力逐步提高,可見刻意的練習是有效果的,但由于學生的情感經驗少、閱歷少,在處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問題時無法準確把握,與戲劇表演專業教師溝通這個問題是需要練習來解決的,要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再者,學生的專業技能、審美能力、人文素養方面明顯提升,豐富的校內外實踐、線上線下的交流平臺,豐富了教學方式。
2.2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討論式教學、反轉課堂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教學方法從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特別是疫情期間網課、慕課等上課方式的普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課堂,豐富的資源和方法為課堂帶來了更多可能性,豐富了課堂內容。而課堂教學從來不是教師的個人秀,應該把聚光燈打在“我們”身上。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一味的灌輸給他們知識,反而可能起到逆反心理,把主場交給他們,教師起到引領和輔助作用,在玩中學,學中樂,他們會有一種成就感。同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適度調整學習內容,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果。
2.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舞蹈作品排演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師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排練、演出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舞蹈技能和表演技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舞臺是每一個舞蹈人的渴望,它也是檢驗我們教學成果的方式之一。擁有豐富舞臺實踐經驗會加強心理素質能力、舞臺表現力、隨機應變能力等,也是教師教學環節的檢驗。同時,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延伸大學生的舞蹈審美認知能力,為學生提供多平臺的、多樣化的舞臺實踐,圍繞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沉浸式、多視角的教學,讓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從而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多學科舞蹈美育融合課程,實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有效路徑,比如可以將舞蹈美育與音樂、文學、戲劇、歷史等學科相融合,通過對《永不消逝的電波》從文學作品、電影、電視、戲劇、舞蹈等方面進行綜合賞析,讓大學生多視角了解這個作品,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感受同一作品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創作手法,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品味中國傳統舞蹈魅力,提升他們對多元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使其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3.高校舞蹈作品排演課程的實踐探索
3.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長久以來,高校美育育人能力問題一直存在,學校人才培養注重智育和技能教育,美育處于模糊邊緣地位,一是高校對美育育人的重視程度不夠。二是高校的教師美育理念沒有應用到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水平、審美素養等,對學生起引領作用,高校應加強對舞蹈作品排演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同時,學校還應鼓勵教師參與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以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進而提升其教學水平。營造美育育人的校園文化環境,高校學生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里面,而美育不僅僅是課堂的教育內容,在生活中一張宣傳海報、學生的文藝演出活動、學生的穿著打扮、校園的環境等都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這些也是形成學生價值觀念、性格養成、審美能力的潛在要素。
3.2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
高校應根據時代發展和學生需求,不斷創新美育與舞蹈作品排演課程想融合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一是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挖掘、整合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元素,讓學生走進兩彈一勛紀念館、體驗非遺羌族薩朗舞、非遺扎染等,學習中體驗和傳承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二是打破學科壁壘,開展跨學科的美育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多學科融合的環境中提升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三是實踐與創新結合,鼓勵學生進行藝術實踐,如繪畫、雕塑、攝影、舞蹈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藝術技能和創作能力。設立創新實驗室或工作坊,為學生提供創作和展示的平臺,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想象力,豐富課程內容,同時,還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和便利性。
3.3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與合作
高校應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與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展示平臺。一是加強與社會實踐需求的對接,深入了解社會需求,高校舞蹈教育應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了解社會對舞蹈人才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二是拓展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文藝演出、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舞蹈技能和綜合素質,同時增強其社會責任感。三是促進校地合作和產學研結合,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合作,高校可以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舞蹈藝術推廣、文化傳承等活動,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4.結論
新時代美育視域下高校舞蹈作品排演課程的教學策略與實踐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只有不斷創新教學策略和實踐方式,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和發展要求,推動舞蹈藝術的普及和發展。同時,高校也應加強對舞蹈作品排演課程的重視和支持,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文章來源:《尚舞》 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