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傳承的融合實踐
【摘要】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傳承相融合,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豐富高校舞蹈內容與形式,以及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但在實際情況中,由于課程體系不匹配、教學模式滯后、師資力量不到位、文化傳承機制不完善等因素影響,使得兩者融合效果不佳。文章通過對制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師資力量、完善文化傳承機制等實踐路徑進行改善和應對,希望能為高校舞蹈教學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舞蹈教學;非遺文化傳承;融合實踐
1.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傳承融合的意義
1.1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
對非遺文化進行研究和剖析,不僅能洞悉歷史發展進程,還能領略民族智慧的結晶。但在現代化過程中,部分非遺文化卻面臨失傳的風險。而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傳承融合,可以為更好地為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做出貢獻。首先,增強文化認同。非遺文化具有民族性,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精神追求等。將高校舞蹈教學融入非遺文化,并以舞蹈作品的形式呈現,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欣賞和體會非遺文化的魅力,進而增強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其次,拓展傳承渠道。非遺文化通常依賴口傳心授,這種方式存在傳承范圍有限、容易被外界因素影響等弊端。而高校舞蹈教學可以為非遺文化傳承拓展新的渠道,比如高校邀請非遺舞蹈傳承人前往學校開講座、辦工作坊。最后,促進非遺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非遺文化要想在新時代獲得傳承與發展,就不能走簡單復制和模仿之路,而是要進行創新。比如高校可基于當代審美對非遺舞蹈進行改編和再創作,促進非遺舞蹈與其他藝術的融合,如音樂、美術、戲劇等使得非遺舞蹈展現出獨特的風格。
1.2豐富高校舞蹈內容與形式
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的融合,有助于進一步豐富舞蹈內容和形式。首先,豐富舞蹈教學內容。非遺文化精彩紛呈,非遺舞蹈多種多樣,如民族舞、民間舞、古典舞等應有盡有。這些舞蹈各具特色和文化內涵。將其融入高校舞蹈教學,可豐富舞蹈教學內容。此外,引入民間傳說、故事等,創編舞蹈作品,將書法的“神韻”融入舞蹈動作中,有助于豐富舞蹈的文化內涵。其次,打造特色舞蹈課程。非遺文化與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其散發出的“地域美”可為高校打造特色舞蹈課程提供支持。比如吸收蒙古族傳統馬舞的精髓打造“馬舞”課程,這樣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也有助于使其獲得廣泛傳播。
1.3培養學生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
新時代大學生是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學可助力培養優秀大學生傳承者,激發他們的文化傳承和創新意識。一是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非遺文化擁有濃厚興趣時,才能產生學習動力和熱情。而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能帶給人美感,也能在無形之中引人深思。將非遺文化以舞蹈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可讓學生從“美”的視角逐步感受其中的獨特魅力,這樣既能引導學生更投入地學習舞蹈,也能促使以飽滿的熱情不斷挖掘非遺文化內涵。二是培養文化傳承的責任感。高校舞蹈教學既能讓學生在領略非遺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非遺文化的發展窘境,如此有利于激發學生“維護美”的動力,并逐步演化為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感。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的傳承融合本就是創新之舉,舞蹈教學立足于非遺文化進行舞蹈改編和創作也能進一步釋放“創新”養料,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創新,非遺文化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
2.制約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傳承融合的因素
2.1課程體系不完善
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的傳承融合對課程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實際情況中,很多高校舞蹈課程體系存在諸多問題,難以對接和匹配非遺文化傳承的要求。首先,課程設置中,外來舞種如西方芭蕾、現代舞等占據主導地位,非遺舞蹈課程往往以選修課、短期工作坊的形式存在,這極大地削弱了非遺舞蹈系統化教學的效果。比如部分高校在一個學期內僅設置8—10課時的非遺舞蹈課程,且時間安排松散,難以支撐非遺舞蹈技藝的系統化教學,影響其傳承效果。其次,課程內容存在“嚴重拆分”現象,比如高校在基于非遺舞蹈構建課程內容時,往往會截取部分片段,這使得非遺舞蹈難以以“全貌”示人,使學生的理解出現偏差。比如某高校開設的“非遺舞蹈鑒賞”課程引入了十二個民族舞蹈,但其內容卻以動作模仿為主,而其他文化元素如舞蹈服飾、民族樂器、民族儀式等卻鮮有涉及。最后,課程體系評價方式不夠科學。在很多高校的舞蹈課程體系評價中,存在過于重視動作標準化而忽視文化解讀能力評估的現象,導致學生在學習非遺舞蹈時,會將追求動作技巧“形似”作為主要目標,久而久之,學生的舞蹈動作可能達到較高水平,但由于缺失了文化傳承所需的“神傳”,容易造成非遺舞蹈淪為“文化空殼”的肢體表演。
2.2教學模式滯后
在非遺文化傳承領域,活態傳承是至高追求。基于此,高校舞蹈教學模式也要積極創新和調整。但在很多高校中,舞蹈教師仍然將“示范—模仿—糾正”三段式教學模式作為主導,將民間舞蹈動作轉化為了程式化的動作,使得民間舞蹈的動態風姿在無形之中被抹殺。比如貴州某高校引入苗族蘆笙舞,并將其改編為固定隊形的集體舞,使得該舞蹈原生態的“即興對舞”難以體現,學生錯失了感受民間“以舞對話”文化內涵的機會。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高校開始在舞蹈教學中引入數字技術,并且建立了虛擬仿真實驗室,這對于重現非遺舞蹈的精彩魅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教師僅將其作為非遺舞蹈動作分解演示,未能發揮其構建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的作用。此外,教學模式滯后還體現在教學場景局限方面。很多高校開展舞蹈實踐教學時,仍舊將教室作為主要空間,這無形中割裂了舞蹈與民俗活動的空間聯系,比如某高校基于儺舞開展教學時,由于場景未營造到位,造成學生難以理解舞蹈內涵,無法傳遞出非遺舞蹈的神韻。
2.3師資力量不到位
舞蹈教師是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傳承融合的“有生力量”,其素質和能力對融合效果具有極大影響。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可知,目前全國舞蹈專業教師中具有非遺傳承人資格的不足3%,而多數教師對非遺舞蹈的了解不夠,可見教師隊伍存在著結構性缺陷,難以向學生系統全面地傳授非遺知識,且由于教師缺乏對非遺舞蹈文化內涵的理解,導致其在教授非遺舞蹈時通常會采取“降維”做法,如有的教師會將祭祀舞改編為健身操,一時間,原本嚴肅神圣的文化韻味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表層的熱鬧和歡快。基于此,部分高校采取了“校地合作”的方式,旨在通過非遺傳承人充實舞蹈教師隊伍,但其教學開展往往以“一次性”講座為主要模式,傳承效果不佳。此外,師資力量不足與教師培訓錯位也有密切關聯,即便是國家級舞蹈教師培訓項目,與非遺相關的內容占比也處于較低水平,并且培訓內容多集中于動作采集、動作演練等方面,而對于文化素養的培養不夠重視。如此導致教師在非遺文化解讀和闡釋上的短板明顯,容易出現“文化誤讀”,進而誤導學生。
2.4文化傳承機制不完善
高校舞蹈教學要想充分發揮其傳承作用,需要文化傳承機制的有力支撐。但當前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文化傳承機制。首先資源保障機制不到位。很多高校為非遺舞蹈教學撥付經費時,往往是借某短期項目的“東風”,而項目結束后,經費撥付也隨之停止,這不僅會影響非遺舞蹈教學進程,還會造成很多初有成效的工作被迫叫停,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閣。其次,學術研究機制存在功利化傾向。非遺文化傳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耐心研究和精心耕耘。但很多高校存在著功利化傾向,教師為了升職稱、爭績效而將更多精力放在發表論文上。此外,非遺舞蹈教師的學術研究通常聚焦于更為直觀的動作譜系整理上,對文化層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使得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的融合難以從文化內涵層面獲得靈感。最后,共享機制缺失。由于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法不完善,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被阻滯,比如有些高校基于同一舞蹈展開研究,由于資源共享不到位,造成很多研究工作是重復投入,出現資源浪費的現象。
3.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傳承融合的實踐路徑
3.1優化課程體系
想要優化非遺舞蹈課程體系,需打破傳統課程框架。首先,將非遺舞蹈設為專業必修課,例如在舞蹈學本科課程中設置“非遺舞蹈基礎訓練”“區域非遺舞蹈專題”等核心課程,保證每學期不少于64課時的系統教學,且要開發跨學科課程群,如開設“非遺舞蹈與民俗學”“傳統樂舞關系研究”等交叉課程,實現舞蹈本體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為達到更高層次地系統教學提供助力。其次,要充分、全面整合課程內容。為了全面汲取非遺舞蹈中的文化“養料”,可采用“文化單元制”設計方式,即整合課程內容時,要從三個維度去分析和挖掘非遺舞種,具體包括技藝整理、文化解析、田野實踐三個維度。其中技藝整理聚焦于挖掘非遺舞蹈的動作要素,如膠州秧歌中的“擰、碾、扭、韌”;文化解析是以深挖非遺舞蹈文化背景、文化內涵等為目標,具體進行時應重點從人類學視角入手,比如對羌族羊皮鼓舞進行文化分析時,比文化、白石崇拜等信仰體系應得到重點分析,才能進一步探尋該舞蹈背后的文化動機;田野實踐是現場參與近距離接觸非遺舞蹈,進而達到更深入理解的目的,為技藝整理和文化解析提供素材。最后,建立動態評估體系,將文化闡釋能力納入考核指標,采用“技藝展示+文化答辯+田野報告”的多元評價模式,其中文化闡釋部分占比不低于40%。這樣能引導學生注重文化感知和理解,從而使其在非遺舞蹈文化傳承中做出更大貢獻。
3.2創新教學模式
推行“三維立體化”教學模式,突破傳統課堂局限。空間維度上構建“教室—田野—數字”三重場景:在智慧教室開展基礎教學,運用動作捕捉系統獲取新疆維吾爾族舞蹈動作的每個細節,建立維吾爾族舞蹈動態數據庫;每學期安排20%的課時在文化原生地實施,如在維吾爾族舞蹈教學中,將課堂移至喀什古城的手工藝街區;開發VR非遺舞蹈實驗室,還原哈薩克族阿肯阿依特斯大會的全息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舞蹈的儀式語境。其方法維度實施“雙師協同制”,非遺傳承人負責技藝傳授,專業教師進行文化解碼,兩者共同設計教學方案。如教授哈薩克族的“阿肯阿依特斯”說唱藝術時,傳承人示范特有的說唱節奏和手勢,舞蹈教師則解析其與哈薩克族游牧文化的關聯。過程維度建立“觀察—體驗—創作”遞進鏈:低年級通過田野影像志制作記錄舞蹈形態,中年級參與民間舞隊實踐,高年級開展文化主題創作。比如,在新疆專業高校建立“非遺舞蹈創編工作坊”,要求低年級學生以掌握刀郎舞基本步伐為目標,中年級要結合現代編舞技法重構“刀郎麥西熱甫”場景,高年級則要創作出完整作品來實現傳統基因的當代轉化。
3.3優化師資力量
實施“四維賦能”師資建設工程。結構優化方面,建立“高校教師+傳承人+文化學者”的三元師資結構,設置非遺舞蹈特聘崗位,明確要求傳承人年均授課不少于48課時。例如,河北某高校與楊八郎秧歌傳承人簽訂五年期駐校協議,保障教學連續性。知識更新方面,將非遺研修納入教師考核體系,要求專業教師每三年完成200學時的非遺專題培訓,內容涵蓋文化人類學、民俗儀式學等跨學科課程。建立“傳習反哺機制”,規定教師采風成果必須轉化為教學資源,如川北師公舞的田野記錄需整理為包含36個核心動作的教學視頻庫。校地協同方面,構建“院校—傳習所—文化館”協同育人平臺,實施教師與傳承人的“雙向駐點”計劃。高校教師每年赴傳承基地實踐不少于1個月,傳承人定期參與院校教研活動。云南藝術學院與劍川木雕歌舞傳習所共建教師實踐基地,實現白族舞蹈技藝與高校教學的實時對接。
3.4完善文化傳承機制
構建“五位一體”傳承生態系統。資源保障層面,設立非遺舞蹈專項基金,明確教學經費占比不低于專業總預算的25%,重點支持田野采風、數字化建設等項目。如江蘇某高校建立“非遺傳承基金池”,通過社會募資保障教學持續性。活態傳承層面,創建“三階遞進”傳承人培養模式:在校生通過非遺社團參與基礎傳播,畢業生擇優進入傳承人研修班,優秀者納入地方非遺保護體系,比如山東某職業技術學院的鼓子秧歌傳承計劃,已培養23名持證傳承人。數字化建設方面,搭建區域非遺舞蹈共享平臺,采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校際資源確權與共享。長三角八所高校聯合開發的“江南舞蹈基因庫”,已歸集126個非遺舞種的4K影像數據。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建立“田野采集—學術轉化—教學應用”全流程版權管理體系,規定采風成果實行傳承人與院校的共有版權制。產學研協同方面,推動非遺舞蹈教學成果向文創產品轉化,如將贛南采茶舞的“扇花”技法開發為體感游戲,反哺民間傳播。
4.結語
高校舞蹈教學與非遺文化的傳承融合是一項大工程,需要精心耕耘和運作,才能獲得更好結果。想要實現這一目標,組建專項團隊極為必要,以確保各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支持形成良性循環的內部體系,為高校舞蹈教學創新、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均能獲得良好效果打下基礎。
文章來源:《尚舞》 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