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山西民族民間舞研究
舞蹈是一門以形體表演為主的藝術,在互聯網+時代中所煥發的生命力更為蓬勃。不同地區的民族民間舞都有各自的地域特色與文化特色,也起到了弘揚民族文化等其他作用。在互聯網技術取得了長足發展的新時代,相關從業人員需要深入研習互聯網技術在弘揚民族民間舞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使舞蹈藝術能借助互聯網實現進一步繼承與發展,也對舞蹈藝術領域存在一定積極意義。
一、“互聯網+”時代傳承發展山西民族民間舞必要性
在“互聯網+”時代,國內網絡無論在信號分布還是信息量方面都出現了極大變化,不同領域聯動為互聯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互聯網更具互動性與開放性,同時蘊含其中的信息也日漸多元化。在此情況下,我國網民數量也呈現出持續上漲趨勢,而在整體網民中,年輕人群體所占據的比例較大,此類受眾群體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相對較強,使得其使用互聯網的頻率也相對較高。而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各類良莠不齊的信息與言論將對網民產生不良影響,學生作為對熱點時事反應極為迅速且敏感的群體,其受不良信息影響的可能性更大[1]。
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受眾群體接收的信息相對復雜,其中不僅有正面信息,也存在一定的不良信息,尤其在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等種種不良思想的入侵下,受眾群體在此類信息中更易迷失人生方向。針對此情況,民族民間舞蹈藝術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接觸民族民間舞與了解民族民間舞都能提升學生民族凝聚力,使其充分吸收舞蹈中的養分,避免不良信息的影響。民族民間舞中絕大部分的內容都具備一定的育人作用,因而歷代舞蹈藝術不僅是娛樂手段,更是傳播良好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弘揚民族民間舞蹈藝術能使不良信息對受眾群體的影響降到最低,提升受眾群體面對負面信息的抵御能力[2]。
二、“互聯網+”時代山西民族民間舞傳承發展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中,已有越來越多的舞蹈從業人員意識到網絡傳播的重要性,并在自身工作中積極嘗試利用互聯網傳播舞蹈藝術,但從其開展現狀來看,山西民族民間舞在互聯網中的傳播工作仍存在一定挑戰。
(一)受眾群體對山西民族民間舞缺乏重視程度
年輕受眾群體在近年來面臨的生活壓力日趨增大,競爭也更為激烈,為排遣自身生活壓力,大部分受眾群體都樂于選擇在業余時間參加娛樂活動,追求新生事物,對民族民間舞等傳統文化藝術則相對忽視。與此相對,民族民間舞難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也難以為年輕受眾群體留下深刻印象,種種原因使得部分年輕受眾群體對山西民族民間舞缺乏應有的重視,此類受眾群體對山西民族民間舞的熱情也存在不足,山西民族民間舞在此情況下難以取得傳承與發展[3]。
(二)山西民族民間舞仍沿用陳舊的傳播方式
就現階段民族民間舞傳承發展情況看,大部分舞蹈藝術仍沿用陳舊的傳播方式,僅在線下面對面演出與授課,相關從業人員在演出或授課過程中缺乏創新精神,難以與受眾群體有效互動。長此以往,山西民族民間舞始終無法實現自我突破。在此類傳播與發展模式下,年輕受眾群體無法產生興趣,民族民間舞也處于固步自封的局面,互聯網的先進性與時效性都不能充分發揮。
三、“互聯網+”時代山西民族民間舞傳承發展的策略
為使山西民族民間舞在互聯網+時代得以傳承與發展,最為重要的環節是對其進行合理創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其進行元素提煉,在創編了各類舞蹈方法后將山西民族民間舞投入教學實踐,使其在新時代舞蹈中重新煥發活力,同時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擴大受眾群體[4]。
(一)對山西民族民間舞進行元素提煉
提取舞蹈元素時,應當對民族舞蹈原始的形態充分新生,為達到此目的,需要相關從業人員深入山西地區,考察山西人民生產生活環境與方式,同時感受山西地區人民群眾的民族心理,對此類元素進行綜合考量后,才能更為精準地把握山西民族民間舞的主要舞蹈元素。對舞蹈的不同風格進行探析后易知,山西民族民間舞的構成元素具備一致性,可大體歸納為“踮腳”“顛跳”“抬繞”“悠擺”四種。
踮腳往往出現在舞者前進時,在前行過程中,舞者落地時主力腿屈膝下沉,動力腿單腳踮起,視覺上形成一踮一顛的舞姿,以此傳遞舞蹈中的沉穩剛毅等情感。
顛跳則普遍由腳腕發力,舞者膝關節微顫,帶動身體進行單吸腿與單抬腿跳躍,在此一顛一跳的過程中,舞者可調整自身平穩,使跳躍更具穩定性。
抬繞將主力腿與脊柱作為軸,動力腿繞軸進行環動。在男子舞蹈中,抬繞動作往往同時扭轉身體方向,為舞蹈動作增加靈活性與流暢性。但在女子舞蹈中則不進行方向轉動,舞姿更為輕盈柔美[5]。
悠擺一般由手部動作完成,舞者手部普遍以“U”型進行甩巾動作,同時配合身體肩部與肋部、胯部進行“U”型擺動,此動作普遍展現人民怡然自樂的生活狀態。
(二)對山西民族民間舞進行組合創編
1.女子山西民族民間舞風格性組合
(1)創作構思
女子山西民族民間舞的動作主要來自于勞作,其風格較為質樸且自然,也是舞蹈律動與舞蹈體態的集中體現。因此可將女子山西民族民間舞歸納為風格性組合。在其舞蹈動作中,重點融入“悠擺”與“抬繞”兩個基本元素。在兩個基本元素的引導下,可進一步編入山西民族民間舞中的經典動作“薅草步”與“悠擺步”,使舞者在同一動律中采取不同舞姿,遵守“一順邊”風格完成舞步[6]。
在基礎舞步與律動的基礎上,可進一步改變原始動作中勻速運動的節奏類型,為舞蹈動作加入更多節奏變化。可選擇節奏舒緩悠揚的山歌曲調,以此展現女子山西民族民間舞的柔美與輕盈,同時為舞蹈注入歌唱性。在此舞蹈中,可使用直線與曲線有機結合的方法進行隊形調度,使隊形變化從視覺上具備流暢感與舒緩感。
(2)動作發展
提煉女子山西民族民間舞動作時,相關從業人員需要剖析典型化動作語匯,并以此為依據使其合理化發展。融入民間“薅草步”,并整合其節奏,對腿部原本勻速的環動進行節奏的切分,使環動從慢到快,最終收勢時采取“制動”方法,為動作注入質感。在強化上身環繞動律的同時,也可融入頭部動作,使其左右擺動,以此增強整體動作的一致性。在此基礎動作上,可進一步采取復合編舞法,保持女子山西民族民間舞原本律動,同時改變舞姿與方向,為原始動作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具觀賞性[7]。
2.男子山西民族民間舞風格性組合
(1)創作構思
男子山西民族民間舞往往被認為起源于傳統祭祀儀式,也是祭祀習俗與道德準則、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各方面元素的集中體現。因此在對男子山西民族民間舞進行組合編創時,應當對其文化基調進行綜合考量,使男子山西民族民間舞中蘊含的儀式感與莊嚴感得以突顯。在男子山西民族民間舞組合結構方面,可采取“首尾呼應式”進行段落設計,同時與音樂旋律進行有機結合,使音樂在同一舞句中首尾聲響應,以此增添男子山西民族民間舞組合結構的完整性。在選擇舞蹈元素方面,可融入男子山西民族民間舞中的“顛顫”與“抬繞”“悠擺”等基本動作,并對其加以發展。同時將場景與形象、調度等編排方式融入對男子山西民族民間舞的組合編創中。可將舞蹈場景虛擬為祭祀場景,如祭壇與送葬路中等場景,以此再現先民在祭壇前悼念亡靈的情境,舞者在此過程中揮動手巾為逝者驅趕蚊蟲,同時掃除災禍。在進行調度設置時,可融入民間特有程式化圖形,使舞者營造繞棺而舞的場景,并將圈與縱列等隊形融入其中,使舞蹈在基礎進一步實現發展與變化[8]。
(2)動作發展
在男子山西民族民間舞的動作語匯發展中,應當把握動作的下沉性與沉穩性,在與音樂相結合時需要保持重拍向下的基本動律。并以此為基礎強化上身運動幅度。例如在進行“抬繞步”原始動作時,上身保持直立狀態,同時腿部做環繞動作,身體扭轉。在動作發展環節,舞者可加入上身傾身動作,以此保證上身與下肢整體呈現內旋趨勢,同時擴大動作空間,使舞者能同時完成“抬繞步”動作,在騰挪旋轉中提升舞蹈動作難度,使動作更具審美屬性。
3.山西民族民間舞訓練性組合
(1)創作構思
在對山西民族民間舞進行認識后,舞者可從內容與形式、風格等各個方面出發,對山西民族民間舞訓練性組合進行構建,在構建過程中可奉行“拿來主義”,整合男子山西民族民間舞的粗獷大方與女子山西民族民間舞的輕盈柔美,同時融入銅鼓山西民族民間舞的古樸沉穩,在此基礎上運用山西民族民間舞中的“顛跳”與“悠擺”等基礎動律,提升山西民族民間舞的訓練性。在此環節中,可充分利用一度、二度、三度空間完成迅速轉變,以此提升舞者控制肢體與肌肉能力。在處理節奏處理方面,可采取交響編舞法,在山西民族民間舞中設計兩組或多組動作節奏,以此實現舞蹈與畫面的有機統一,從而使動靜結合,快慢協調,同時建立舞句節奏與音樂之間的關聯,使舞蹈動作的輕重緩急與音樂旋律的抑揚頓挫緊密相連。在舞蹈調度方面,可不必局限于曲線或直線隊形,大膽應用復合線的對稱性與沖突變化,增強舞蹈的視覺沖擊,使舞蹈動律與舞蹈節奏、調度等有機融合,以此提升舞者對自身的控制能力與協調能力[9]。
(2)動作發展
在訓練性山西民族民間舞動作發展方面,應著眼于拓展舞者肢體空間,例如在“顛跳步”的二度空間基礎上融入一度與三度空間。同時可加入手巾與頭部動作,以此實現舞者步伐與上身動作、手巾與頭部動作能夠協調配合。例如在進行“悠擺步”時,舞者頭部與胯部同頻進行左右搖擺,在音樂節奏重拍時,頭部由一方向轉向二點斜上方,使重拍節奏得以強化,同時下肢完成單腿迅速收起的動作,使舞蹈能夠有效練民自身對身體平衡的控制能力,提升山西民族民間舞訓練價值。
(三)山西民族民間舞傳承與發展的反思
隨著山西民族民間舞越來越為人所重視,對其進行創編,使其得進一步傳承與發展已逐步提上日程。山西民族民間舞走入校園后,各個藝術教育相關工作者也在自身教學設計中秉承由淺入深的原則,將山西民族民間舞滲透于課堂。首先,可將民間原初型動作套路作為切入點,在傳承過程中講解山西民族民間舞單一動作元素的演變,使舞者對動作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具備整體認知,并由此進一步認知組合動作。其次,可在傳承過程中滲透文化,使舞者了解人民在農耕與祭祀、節慶各環節中逐步產生的動作風格變化,從而對不同形態山西民族民間舞的風格韻味加以明確,引發舞者對山西民族民間舞風格差異化進行探索,從而塑造舞者創造性思維。最后,舞者也需要明確組合定位,了解風格性組合與本土文化更為貼近,具備動律清晰的特點,動作相對更為自然且質樸。而訓練性組合則在于明確訓練目的,使舞者提升手、眼、步法的準確性與協調性,最終實現身心一體、形神共貌的境界,提升山西民族民間舞的表現力[10]。
山西民族民間舞歷經了長期的歷史積淀,也是人民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因此山西民族民間舞的內容與形容相對靈活豐富,不囿于刻板程式或固定規范。因此在對山西民族民間舞進行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不應當拘泥于一板一眼的舞蹈動作或姿態,而應當對多元化民族文化背景進行綜合考量,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多媒體手段,為舞者展示人民日常生存環境與節日習俗、宗教信仰等,使舞者對自身所學舞蹈的文化背景具備更為全面與動態化的了解,并從中領悟同胞的民族審美情趣與民族精神。在對相關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后,舞者也將更能把握山西民族民間舞風格性差異,從而避免抽象化概念的困擾,提升山西民族民間舞教學效果,為其傳承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綜上所述,山西民族民間舞是舞蹈文化百花園中的瑤草琪葩,在山西地區人民群眾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使其在新時代得以進一步傳承與發展,相關從業人員應當抓住其文化根源,探尋民族民間舞在表現形式與表現內容方面的特征,并對其進行合理概括,將其融入新型舞蹈創編中,并在互聯網的推進下實現活態傳承。但從現階段民族民間舞傳承與保護情況來看,相關從業人員仍需持續努力,使山西民族民間舞在多元化的新時代文化中進一步繼承發展,促使山西地區民族民間舞在中國舞蹈之林中大放異彩。
本文來源:《尚舞》http://www.007hgw.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