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花兒創作的當代文化價值
“花兒”又稱“少年”,也叫“野花兒”、“山歌”等屬于民歌范疇,流行于甘、青、寧等地區,由漢、回、土、藏、薩拉、東鄉、保安、裕固等八個民族語言為載體,以情歌為主要內容,并多以漢語演唱的一種歌曲。寧夏是花兒的故鄉,據柯揚先生考證,其萌生于明代初期(約公元 1370 年)。[1]可見“花兒”產生之早,傳播范圍之廣,參與民族之多,流傳至今足以說明其豐富的藝術審美、情感表現、文化內涵,已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寧夏花兒創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花兒在流行歌曲、電影、電視為主導的大眾文化時代背景下,花兒創作的形態與內容、傳承與創新對提高國民精神與審美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造世界民族文化品牌等的重要意義,尤其是花兒創作在中國經濟文化轉型時期所承載的當代文化價值,對提升中國整體的綜合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寧夏花兒創作的形態與內容
“花兒”的起源與發展與民族的遷徙、融合有很大關系,花兒是多民族發展、融合的一個縮影,也因此而形成花兒多民族、多語言特色。近代,國家、地區十分關注花兒的生存與發展,紛紛出臺文件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組織專家整理、挖掘花兒的歌詞、曲調、演唱方式、風格流派等文化價值,指導花兒當代創作,運用其他唱法豐富花兒的形式等等,2009年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花兒”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花兒是一種融合文學、音樂、舞蹈、宗教等于一體的多元藝術表現形式,是西北民間的文化瑰寶。從其內容上看,花兒創作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男女之愛,神話歷史、日常生活、攘災避禍、自然山水……,也有對社會黑暗面的揭露、對丑陋的鞭撻、對勞動的贊美、對生活的憧憬、控訴封建禮教。六盤山花兒是寧夏花兒的代表,六盤山地區自古就是西域通向中原地區的重要關隘,這里古代長期的有軍屯、商人貿易往來,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出現了不少歌唱愛情故事、歌頌商人與山民勤勞智慧、互幫互助高貴品質,如寧夏回族歌舞劇《月上賀蘭》以古絲綢之路上西域商隊中一個年輕的小伙子與當地的回族姑娘的愛情為主線,講述商隊的艱辛,在漢族和回族人民的幫助下克服苦難最終完成東渡黃河的故事,具有很強的文學性與音樂性。
寧夏地區也是中原地區與少數民族交融地帶,人們屯田移民、開墾荒山,疲憊、寂寞之余,放生歌喉,自娛自樂的放松方式,因此花兒的調式有一定的講究,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微調式—河州令型花兒;二是商調式—下四川令型花兒,主要流行固原市盤山東西;三是角羽型花兒,這是寧夏地域特有的調式。 [2]從這一方面來看,花兒的地域性很強,但在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中,各地域、各民族之間的調式也有相通之處,既有共通性又有區域性,展現了西北地區極具特色的文化,記錄當地的歷史、社會現實和人們淳樸的性格,人們在一遍一遍歌唱、傳播的過程中,實現了花兒民歌的藝術審美價值,每個人既是歌唱家、聽眾又是藝術家、創作家,一首流傳久遠的經典花兒,“自身都具有讓欣賞者‘共鳴’的藝術典型性?!盵3]
本節簡要概述花兒的內容和形態方面的內容,但其還可以細分出很多內容,但花兒流傳至今,并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還是歌詞蘊含著生命價值、真摯情感、人性本質、山民的喜怒哀樂,生活的憧憬,社會的認識等等這些極具特色西北地域文化氣息,積淀成的歷史集體記憶,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體現了審美文化的個性與共性、普遍與特殊、現象與本質的完美交融,才能與人們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并一代代其流傳下去。
二、 寧夏花兒創作的傳承與創新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全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耕文化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正如英國人類學家奇格蒙特· 鮑曼之見:“對每個人來說,‘全球化’是世界不可逃脫的命運,是無法逆轉的過程?!盵4]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農耕文化是花兒孕育、發展的土壤與陽光,但以電視、電影、流行歌曲為主導的大眾文化盛行的當代,花兒的創作、生存面臨巨大的困境,即使在相貧窮的西北地區,電視也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霸占、擠壓花兒的生存空間,人們娛樂、放松的方式與工具越來越多,花兒已失去農耕文化時期的功能與作用;花兒創作有著特定的內容文化、創作條件,其自身在適應時代性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年輕人越來越喜歡流行歌曲,傳統民歌日益落寞。
近些年,在國家的號召和支持下,一方面相關部門全力進行花兒創作的傳承工作,在高校開設花兒等相關專業,研究花兒的起源、流派、唱法、曲令、社會關系等等;花兒走進中小學課程,積極舉辦花兒歌舞比賽,擴寬花兒的生活空間;保護保護原生態花兒歌唱者,如海原縣的馬生林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花兒王”、固原市原州區的張明星等,政府要相應給予補貼;創建寧夏文化品牌、開發花兒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等等一系列的舉措,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尤其是花兒方面的專家、創作者在花兒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努力,將花兒從邊緣化逐漸拉回大眾視野。
另一方面是花兒創作的創新;在現代化進程中,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必須突破傳統、追求創新,才不至于被現代文明拋棄?;▋后w民歌的創新首先要解決語言問題,必須使方言與普通話對接,花兒歌曲,包括很多地方的民歌,方言是其最重要的藝術表現方式,方言自成體系的押韻、語法、聲母等方面與普通話大不相同,這就影響了花兒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推廣。因此花兒創作要在在保持花兒基本韻味前提下,使得花兒方言與普通話相融合,保證大眾能聽懂意思,聽眾才能欣賞花兒,感受西北獨特的審美文化;其次,適當地改變花兒的唱法、曲令、歌詞等,結合其他藝術形式和手法豐富花兒的創作,在保留花兒唱法特點的基礎上,嘗試與美聲、流行唱法以及各民族其他唱法相互借鑒,逐漸形成既適應大眾文化的發展,又形成了花兒典型的民族風格特色。
三、 寧夏花兒創作的當代文化價值
從后現代社會發展來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導致人類的異化,韋伯、本雅明、阿多諾等等社會學家紛紛認為商品社會中,傳統藝術和人類的精神文化淪陷在工具理性牢籠中,人們逐漸喪失了和諧自由的人類本性。[5]經濟是一切社會運行的基礎和必要條件,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的發展決定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形象,同時,文化建設也是大國形象的主要內容。世界各國在競爭經濟的同時,也在積極發展文化戰略,我國也制定了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寧夏花兒以其獨具西北特色的原生態歌曲,成為寧夏文化的一個品牌, 國家在人力、物力、人力等方便給予寧夏極大的支持,成就了一部集大成的花兒藝術輯佚之作——《寧夏花兒精粹》,一方面系統、全面地介紹花兒藝術本體、藝術生態、花兒理論等,另一方面通過藝術視角向人們呈現了西北的發展史,也是研究西北地區民族、人民生活狀態的重要依據。寧夏花兒如今在國家各種重要的活動、節日上交流、表演,用歌舞的形式向全世界人民宣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增強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心與榮譽感。同時花兒文化已成為了寧夏地區的經濟增長點,加強與其他民族、與世界的交流,拓寬寧夏人民的視野,推進寧夏地區現代化建設,促進寧夏地區的經濟發展等都有巨大的作用,可以說,花兒的文化價值帶動了經濟發展,真正做到了為人民謀福利。
此外,花兒民歌的當代文化價值還體現在提升國民精神和審美文化方面。電影、電視、流行歌曲等為主導的大眾文化,帶來的是低級趣味、放縱享樂的低俗審美,滋生了很多不良的社會問題,人們變得越老越浮躁、精神變得越來越空虛,感情和心靈也越來越沙漠化,正是由于優美的文化逐漸消退,才導致人類情感、靈魂的迷失,當代文化建設迫切需要拯救人類精神,需要純粹的、富有生命韻律的審美文化的介入和支持。寧夏花兒。寧夏花兒藝術以其原生態、質樸的情感、積極向上的內容以及充滿文學性與音樂性的內涵,人們在欣賞過程中,可以進入一種和諧明快、質樸澄澈的真善美的境界。同時,花兒對人生、對社會、對生活感悟與表達,對情感的傾訴,通過其高昂嘹亮的歌聲,優美無比的舞姿娓娓道來,是欣賞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教化人們遵守日常道德、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而使人們從物質化的欲望、追求中解脫出來,達到自身情感、精神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只有社會中每個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了,才能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才能完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歷史舞臺上,寧夏花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以獨特的西北民族文化賦予其個性化的藝術風格,也因不可復制性的民間文化而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縱使在大眾文化和生存空間改變的沖擊與碰撞下,國家組織相關專家整理、研究花兒,并對其適當地創新,使花兒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瑰寶,毅力于中外民歌藝術的叢林之中,也使得其在當代社會中受到人們的喜愛,發揮藝術審美文化的教化作用,對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升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