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類新媒體災難性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探析——以“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報道為例
6月1日,由南京開往重慶的“東方之星”客輪在湖北監利遭遇龍卷風,船體傾覆,各路媒體對此次事件進行了持續的報道。6月13日,“東方之星”沉船事故的搜救工作已經結束,但對網絡媒體在此次災難性報道中表現的爭議卻遠沒有結束。其中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紙媒創辦的新媒體在人文關懷方面的缺乏。
一、表現
(一)自恃機巧的賣萌
6月2日早晨《湖北日報》發布了《國務院表示事故為“因大風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的消息,但在當日下午5點30分左右更新微博并發表致歉聲明,稱早前發布的消息源于一次內部交流的階段性分析,不準確、不全面,系把關不嚴……在最后還附上一個楚楚可憐的網絡表情。暫且不去評判該微博背后耐人尋味的東西,但在這么大的災難面前使用萌表情,讓人接受不了,專欄作家連鵬隨后發表微博評論稱“道歉值得稱贊,但這么嚴肅的事還賣萌,不恰不妥,請專業點”。誠然,網絡語言大多輕松,具有個性化的特點,但這樣的特點也應該分時間和場合,像在這種大的災難面前,本就是人文關懷缺失的一種表現。
(二)“興邦模式”的濫用
“多難興邦”本來是溫家寶同志在2008年視察汶川地震救援工作時所說的,本意是說從苦難中堅挺過來的國家一定會更加昌盛。但在此的“興邦模式”卻多含諷刺意味,是說媒體輕視災難本身,只顧歌頌救援工作或者救援人員先進事跡的現象。“興邦模式”由來已久,只是在這次“東方之星”沉船事件中被濫用,甚至于激起一些學者、受眾的反感。知名青年作家西坡就針對此次事件總結出網絡媒體的報道“十大惡心標題”,其中就有人民日報微信客戶端在6月5日發布的“救援一線,中國最帥的男人都在這啦”,這篇文章在網上受到廣泛熱議,也引發一些知名學者和資深媒體人再次對“興邦模式”被濫用的大討論。在新媒體平臺上,紙媒尤其是官媒加強了“興邦模式”文宣手法的使用,讓急于了解災情的受眾不勝其煩。適度的“興邦宣傳”可以鼓舞士氣,增強民眾信心,但大規模的避重就輕,忽視人文關懷,是受眾所不能容忍的。
二、原因
造成新媒體在災難性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我國新聞政策的壓力,也有媒體性質、人員素養的問題。
首先,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新聞政策在我國的傳統新聞價值觀中,注重追求“和諧”的輿論環境,強調媒體的輿論導向功能,正面宣傳必須占主導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在災難性報道中的視角選擇問題。即使面對像地震、洪水、沉船這樣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媒體也會傾向于負面題材正面操作的報道思維,側重于報道災難的救援工作以及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的典型英雄人物。但這在無形中使得媒體忽視了災難無情、人性脆弱等基本災難事實。
其次,新媒體快與慢的悖論。新媒體與紙媒的一個明顯區別就是,新媒體可以做到即時發布,而紙媒的時效性較差,在紙媒搶占新媒體“山頭”后,就積極向新媒體的“快”靠攏,但每個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快”也有快的弊端,事件發生后各家媒體都希望搶占第一落腳,以致造成一些媒體形成了先報道后澄清的慣例,尤其是收到受眾迫切需要的信息后往往略過媒體“把關”的環節直接發布,在此類的災難性報道中易造成語調、姿態上的不嚴謹或者冷漠,將災難性信息變成邀功的籌碼,不管媒體是否能借此一戰成名,都傷害了遇難家屬的感情,人文關懷也在這種新聞的爭搶中喪失。
第三,新媒體運營者專業素養欠佳。新媒體是倚仗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在互聯網進入我國二十年的時間里,新聞業中既熟悉互聯網傳播技巧,又有深厚的理論專業素養的人才鳳毛麟角。因此,現今活躍在新媒體領域里的人大多是技術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素養,容易造成情緒失控,以缺乏人文關懷的語調和姿態進行災難性報道。
三、規避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受眾的注意力已經從傳統媒體轉移到了PC端和移動端,尤其是對于重大的災難性報道,受眾更期望在新媒體報道中了解即時、準確并且有人文溫度的信息,因此,對于新媒體在災難性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規避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重新認識“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新聞政策。不應該只考慮到“正面”的報道方式,更應該注重報道是否能取得正面的傳播效果。如在此次“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報道中,少一些煽情,多關注一些災情本身,可能取得的社會效果更好。
其次,加強媒介內容把關。新聞的“把關制度”是媒體區分于普通受眾信息發布的重要標志,是保證媒體專業質量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報道領域,把關制度是不可以被省略的,如在此次“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報道中,《湖北日報》在道歉微博發出之前,充分考慮到當時的各方面情況,進行嚴謹的內容把關,或許就可以避免道歉賣萌這種缺乏人文關懷的表現了。
第三,優化新媒體人員結構,加強新聞倫理水平。現在負責新媒體運營的多為技術人員,新聞倫理知識的欠缺造成其對缺乏人文關懷的內容發表后知后覺,鑒于此,新媒體應該優化自己的人員結構,吸引更多的傳統媒體中優秀的記者編輯加盟,同時,對非專業人員進行突發災難性報道的培訓學習,以提高他們在應對這方面新聞處理的專業水平。
結語
受眾的閱讀習慣和行文因為信息傳播渠道的改變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互聯網催生了這些變化,但卻無法改變人性。在面對重大的災難面前,任何的媒介都該有共同的語調和姿態,那就是以人為本、以災情為重。由傳統媒體轉型而來的新媒體,更不應不分場合地盲目學習互聯網語態,從而無視基本的人文關懷,將原來的錙銖化為泥沙沉淪。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