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配音中的聲音彈性
在播音學中,聲音彈性是指播音員的聲音對所播內容蘊含的思想感情變化的適應能力。簡言之,就是聲音隨思想感情變化的能力。在影視配音中,配音演員要根據影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語言特征來調整自己的用聲狀態,以達到模仿近似的狀態,最終還原作品中人物的真實狀態。聲音彈性主要與影視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相聯系,因為即使使用缺少彈性的單調聲音也能表達出作品中的基本內容,所以要想表達出影視作品的深層思想感情,就必須要有豐富的聲音色彩,形成不同語氣,才能將作品中的各種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一、聲音彈性的作用
在配音藝術中,聲音彈性是表達臺詞文本豐富思想感情的基本條件,是串聯劇中演員肢體表演和有聲表達的重要中間環節。在影視作品中,畫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直接讓觀眾看到事物和人物的外在呈現。然而,畫面只能再現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下的外形或場面,對敘事流程和前因后果則難以交代清楚。而聲音,尤其是人的有聲語言表達,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它可以以聲訴情,以聲帶感,準確清晰地描繪出此情此景,彼物彼人。因此,借助聲音,并通過聲音彈性的表現可以彌補畫面傳播的局限性。
聲音彈性還為表達影視作品中錯綜復雜的思想感情提供堅實的基礎。思想感情來源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及態度。由于人們的認知體系不同,彼此間的思想感情也是有差異的。對于這一現實問題,配音演員只有通過聲音與感情結合的彈性處理加以解決,彌補自己與觀眾間的感情差異而導致的用聲不足,才能使自己的聲音能夠滿足影視作品中各種情感色彩的需要。
二、聲音彈性的獲得
在配音藝術中,劇本是創作的依據,劇本中總是帶著一定的感情色彩。這種感情色彩賦予配音語言以情態意義。一定的情態意義靠一定的聲音形式來表現。情態意義越豐富,聲音形式的變化就越多。聲音形式的呈現不是單純地依托情感的起伏,還要有動力的存在才能將抽象的、意識的情感色彩轉化成具體的、物質的有聲語言,而氣息是人們的發聲動力,所以呼吸控制也是獲得聲音彈性不可或缺的一環。
(一)感情體驗是基礎
聲音彈性是配音演員思想感情變化的外部體現,因此它與感情體驗有著直接的聯系。“境與身接而情生”,說的就是人們的感情體驗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對于配音演員而言,聲音彈性是表達感情體驗的手段,同時也是感情體驗的外部表現。沒有感情體驗而硬要聲音有變化,是對觀眾聽覺的一種機械的硬刺激,甚至會因此讓影視作品顯得虛張聲勢。
于1994年7月上映的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不僅博得了美國人的一片叫好,在我國也影響深遠。面對早期的外來譯制電影,如何恰如其分地與我國觀眾的情感體會接軌,該片的中文配音演員徐濤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在深入理解了阿甘富有理想主義的人生經歷以后,深入挖掘出他的真正內涵:阿甘既是生活的參與者,又是一個旁觀者;既是命運的主宰者,也是命運的玩物。在配音工作中,他賦予了阿甘各個人生階段不同的配音特點。童年的阿甘稚氣、笨拙,他放慢語速,模仿孩子的語氣習慣。成年之后的阿甘當面對重病中的珍妮時,他已經脫去了小孩子的那層傻氣和稚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成熟男人的溫柔樂觀和含情脈脈。徐濤通過對阿甘這個人物細膩的情感把握,成功將一個“立體”的、“真實”的阿甘呈現在觀眾面前。
(二)氣息變化是橋梁
氣,指的是在配音過程中,為使有聲語言傳情達意,配音演員控制自如,使用胸腹聯合式呼吸法所獲得的發聲動力。氣息狀態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使聲音發生變化。比如生活中對于氣、聲關系描繪的詞語有粗聲大氣、低聲下氣、虛聲嘆氣等,可見氣息與聲音間的緊密聯系。氣息控制作為有聲語言表達的內在動力,也是準確、細膩地表現影視劇中人物形象內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并與人物身體動作緊密相關,準確把握人物氣息的模式對整個配音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在2012年3月開播的電視連續劇《甄嬛傳》中,面對皇帝的駕崩,甄嬛三次宣布“皇帝駕崩”,配音演員利用氣息的起伏變化,精妙地詮釋了甄嬛與皇帝間一言難盡的情愫。第一句,主要對“皇帝駕崩”這個事件的公布,氣虛且弱,一種喃喃自語失魂之狀;第二句是甄嬛對皇帝曾經深愛過的感嘆,氣弱且斷氣口,一種悲戚涌上心頭;第三句是回想這些年來,感慨自己也失去了太多太多,氣實且沖,并猛地抑制住,一種宣泄感釋放開來。由此可見,在氣息松緊度上的巧妙把控,讓這三句話在聽感上有了彈性的遞增效果。同樣在《甄嬛傳》中,淳貴人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活潑、純真,她經常蹦蹦跳跳,所以配音時氣息多以彈發的狀態出現才會聽到靈動脆亮的聲音。安陵容在自殺前,對甄嬛說了一段話:“這條命,這口氣,從來由不得自己,如今終于可以自己做回主了”,配音演員在配音時通過斷斷續續并且微弱的氣息,使得安陵容話不成句,真實還原了安陵容臨死前無盡的凄涼和悲哀。配音演員正是通過氣息的控制、吐字的狀態,實現了聲音強弱、明暗的彈性表現,使配音后的影視作品更加生動真實,更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三)發聲能力的擴展
在配音藝術中,發聲能力不再僅僅是喉部控制或共鳴控制,而是對吐字、呼吸、用聲等各種發聲要素的綜合控制能力。發聲能力的擴展是指對發聲既要有所控制,又要有所變化。在發聲的各個環節中,對發聲的調節、控制都要留有余地,這樣才能有利于聲音彈性的表現。在任何一個環節上表現出過分的控制,都會形成聲音彈性的障礙。
發聲能力的擴展主要圍繞吐字、呼吸及用聲狀態進行。吐字能力的擴展主要是指吐字力度的變化能力,吐字可長可短,可重可輕;可發得清晰入耳,也可輕輕帶過。這種吐字能力可以避免由于單一吐字方式造成的單調。呼吸能力的擴展是指能夠運用不同深度和不同方式的呼吸狀態發音。即使同樣的一句臺詞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呼吸狀態也并非一成不變,也會有氣息深淺程度的變化。用聲能力的擴展是觀眾聽感上辨別度最高的,主要是音高、音色的變化能力。配音演員要根據影視作品中人物的不同年齡、性格、氣質、習慣等調整自己的發聲狀態。小孩子是充滿稚氣的、可愛的,吐字偏前,呼吸較淺,音域偏高,音色脆亮;青年是蓬勃而富有朝氣的,吐字居中,聲通氣足,三腔共鳴強烈;老年人則飽含滄桑之感,令人回味綿長,吐字靠后,氣沉聲低,胸腔共鳴凸顯。同樣,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色也會通過不同聲音特色體現出來,一個性情溫順的人,一般,他的語調較平較緩,而相反,一個性格暴躁易怒的人,他的聲音多是甕聲甕氣,語速也會較快。因此,在處理不同角色的人物語言時,要注意靈活運用不同的音色,調整發聲共鳴的位置。
三、情、聲、氣結合下的聲音彈性
在配音藝術中,情要取其真,它是配音創作的內涵,是依托;聲要取其靈,它是配音創作的形式,是載體;氣要取其深,它是配音創作的基礎,是動力。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最終達到聲情并茂、剛柔自如的效果。只有以情為主導,氣息的運動控制才有依據,各發聲器官才能協同動作,最終才能以彈性的形式進行表情達意,傳遞富有感情色彩和審美情趣的聲音。
影視配音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它受到文化習俗、語言習慣、作品的時代特征、題材特征、不同的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要求和限制,因此,聲音彈性的獲得需要各聲音要素的相互配合,只有氣隨情動,聲隨情出,讓氣生于情而融于聲,觀眾才能真正感受到影視作品所帶來的畫面的沖擊和聲音的震撼。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