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主動性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學生高質量地學習,與之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蔡元培先生說過: “要使學生自覺,最好使學生自學,教師不宜把自己的意思強加在學生身上。不過看各人的個性,去幫助他們學習罷了。”因此,我們的教學要徹底從“他主學習”變為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一、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變革。在新世紀的課程實驗中,如何把握時代的變化,提高和改進歷史課的教學,這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新的初中歷史教材與以往的相比,體現了最新的教育理念,表述上更為準確和科學,以全新的設計形式呈現課程內容,對改善學生的學習形式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告訴我們: “教是為不教。”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組織學生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過程。我們在教學中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二、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面對新教材, 怎樣使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教學中能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呢芽這里談談我在實踐中的具體做法。
( 一) 指導學生閱讀,促進自主學習
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出發點,沒有問題的學習,什么時候問題都解決不了,學習也就一事無成。問題也是學習的動力,能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使學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應盡量由學生閱讀去完成。這樣既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又可以使學生解決很多疑惑,擴大知識面。
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是引導、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學生能看懂、讀懂的知識,教師就不要再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學生能發現的知識,教師不要點明,否則就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把時間盡可能地讓給學生,做到信任學生,調動學生的作用,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新。對于一些較易明白的內容,應先讓學生去閱讀、自學,然后由他們在課堂上進行發言,教師只是作適當的補充。
( 二) 通過討論互相交流
小組討論,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人人獲得表現的機會。而且,通過討論交流,互相合作,起到取長補短、互相借鑒、共同提高的作用。特別是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例如: “怎樣看待秦始皇對歷史所作出的貢獻”,“《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宋代都城汴京的什么風貌”,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習興趣,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才和膽量。
( 三) 開展多種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1. 通過分組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是學堂,學生要學會學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后,合作學習便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互動,讓學生的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例如,在講述“四大發明及其影響”時,我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明確每個小組的任務,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查閱資料,收集信息。課堂上要求學生進行情景模擬交流,分別把四大發明的成就和影響等向全班介紹交流。這樣做,既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起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2. 講故事,表演歷史劇,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初中生的特點是好動、好奇,而且很想表現自己,很想在同學中樹立自己的形象。表現小品、話劇等正好迎合了學生的這個特點。當然,這些小品、話劇必須是與課程的歷史知識有關,這樣可以把學生引入到歷史階段的現實情景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實踐證明,只要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極大興趣,學習過程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越學越想學,越來越喜歡歷史課。此外,這樣做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表演能力和團體協作精神。
( 四) 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歷史課中有的內容比較抽象,教師的講解,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具體實踐活動將使人終生難忘。新的課程改革要求以教師為指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發展潛力。因此,課堂上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講“雕版印刷術”時,由于學生對這一內容認識比較抽象,通過制作印章的活動就可以使學生知道“什么是雕版印刷”; 又如,在講“明清皇宮”時,要求學生通過制作平面圖的方式來增強直觀感,加深記憶。
三、結語
總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是盡可能地將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參加到教學實踐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簡單理解為由教師來“解放”學生,而應逐步培養學生“解放自己”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備較全面系統的學習和研究能力,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把這些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契合、互動過程,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俗話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要鼓勵學生超過自己,并以此為榮,讓學生能站在老師的肩膀上,摘取更豐碩的成果。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