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秦川》的創作風格與演奏心得
《望秦川》是中國當代古箏演奏家、教育家王中山為紀念自己的恩師李婉芬而特地創作的一首現代古箏鋼琴協奏曲。作品改編自景建樹創作的板胡曲《兵車行》。曲目除了加入傳統演奏技法外,還衍生出多元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作品最大的特點是添加了陜西地方戲曲元素(同州梆子),旋律如訴如泣,抒情哀怨,曲式變化靈活,將凄楚悲怨的箏韻交織相融,把秦腔苦調表現得淋漓盡致。王中山還借用了唐代詩人李欣《望秦川》中的題名和詩意來表達自己對恩師的追思、對故鄉的眷戀,以及自己人生的一些感悟。
本文主要從陜西當地戲曲文化的角度出發,分析箏曲《望秦川》所包含的地方戲曲元素,并在此基礎上對古箏的氣息、觸弦和情感表達進行探究。筆者結合自身演奏實踐經歷,從運指技法與情感表達兩個維度,深入闡釋如何將陜西戲曲特有的聲腔韻味轉化為古箏的演奏語匯,并通過音色處理與力度變化等藝術手段,準確傳遞作品蘊含的地域特色與作者的真實創作意圖。本研究旨在幫助古箏演奏者深入理解作品內涵,在追求演奏技術的同時注重傳統文化的學習,從而達到理性演奏和感性表達相結合的效果。
《望秦川》的創作風格
☆旋律調式的特點
《望秦川》在曲式結構上采用民族燕樂調式,在旋律音調上凝聚了陜西當地傳統特殊音韻。燕樂調式的音階排列是56(?)712345。陜西音樂中習慣用4和7做文章,這也是陜西音樂的一大特色。曲目在調式運用上巧妙融入清角4音與閏?7音,生動呈現了陜西音樂中苦音與歡音的獨特對比,特征鮮明,極具感染力。
☆秦腔的運用
秦腔又稱梆子腔,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朝。古時陜西、甘肅一帶屬秦,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的唱腔為板式變化體,是以一個曲調為基調,通過節拍、節奏、旋律、速度等變化而形成的一系列不同的板式。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6類基本板式,速度變化的規律是“散—慢—中—快—散”分布的。《望秦川》在結構布局上和秦腔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由“引子—慢—中—快—尾聲”構成,其中的引子和尾聲就是秦腔中的散板。《望秦川》這首作品中運用了秦腔中最具特色的苦音和歡音兩個腔調,充分展現了秦腔的特性。苦音深沉哀怨、激昂豪邁,適合表達凄涼、悲傷之感,而歡音帶給人歡快明朗之感,擅長表現喜悅灑脫之情。在《望秦川》作品中運用最多的就是苦音,然而在實際演奏過程中,4更接近于?4,7更接近于?7,這兩個音根據情緒表達的不同,在音高上也會有輕微的改變。這兩個音級自箏曲第28小節起被多次運用,演奏者在演奏時右手旋律漸次下行,音調愈顯低沉,左手?4和?7音調采用作韻微顫技法跟隨氣息緩慢滑至下方音,仿佛用旋律來傾訴思念和哀怨之感。
☆眉戶曲調的運用
眉戶(亦稱眉胡或迷糊)被譽為秦腔藝術的源頭,其聲腔體系源于明清時期關中民間曲調的融合演變,在關中一帶廣為流傳。眉戶曲調委婉動聽,唱調區別于秦腔的高昂激揚,豪放粗獷,極具深沉悲痛之感。箏曲中細膩的裝飾音技法生動再現了眉戶唱腔獨特的潤腔藝術,這一表現手法已成為陜西古箏曲派音樂語言的鮮明特征。散板中多次使用倚音裝飾旋律,樂曲開頭第一個小節遙指之前都有一個簡短迂回的裝飾音,仿佛在彈奏前輕輕地嘆了一口氣,旋律雖然內斂但富有情意。除了潤音以外,陜西的方言強調句頭咬字,著重字的音頭,所以箏曲在演奏時要突出音頭。曲中38到43小節有一段鏗鏘有力的掃弦并加上左手按滑技巧,音響效果氣勢磅礴,每個樂句以鮮明的音頭起奏,每個音符都直擊心靈深處。這段旋律跟隨演奏者的氣息一氣呵成,情緒起伏悠揚,演奏時強調旋律的強弱變化,具有層次感。而小高潮將樂曲推入下一部分。
☆碗碗腔的運用
碗碗腔是陜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稱“燈碗腔”“阮兒腔”。碗碗腔唱詞通俗典雅,音樂悠揚輕盈。因碗碗腔通過敲擊碗來確定樂曲的輕重緩急,故得此名。碗碗腔在形成過程中吸收老腔的藝術成分較多,為與老腔相區別,它又被關中東府人稱為“時腔”。
碗碗腔在表現哀怨悲傷的情感時常將嘆氣作為開頭,箏曲中出現較多的是運用在遙指段落的加重音頭。在樂曲的第45小節,一個快速刮奏接了一段飽含深情的遙指旋律。這段遙指模仿哭腔的顫音,前三音加重音頭,像極了愁苦之人述說自己的悲傷。這種音樂語言模仿了碗碗腔的聲腔特性,催人淚下。
碗碗腔的旋律特點與《望秦川》有著密切的聯系。箏曲中第66小節一個八音跳進、第67小節的四度跳進、第72小節中的七度跳進,都運用了碗碗腔“下行多級進、上行多跳進”的旋律特點。下行級進結合苦音調式的二變音,把哀怨的音樂氛圍烘托到了極致。
《望秦川》的演奏心得
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源于作曲家的創作,更需要演奏者的精湛詮釋。演奏者作為作品與作曲家之間的藝術紐帶,通過二度創作將樂譜轉化為動人的音樂。一首好的作品的二度創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演奏者需要在深刻體會作者的感情和用意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并升華作品本身,與作品合二為一。在傳遞作品本身情感的同時,演奏者還要通過作品來表達自己的心靈感悟,這就是詮釋音樂藝術的至高境界。
☆演奏中的技術把握
“怨調慢聲如欲語,一曲未終日移午……清風颯來云不去,聞之酒醒淚如雨。”此詩乃唐代詩人岑參聆聽秦腔后,感懷至深而作。秦腔唱腔或如泣如訴的散板慢調,或慷慨激越的高亢旋律,自古便令人聞之惻然,肝腸寸斷。陜西箏曲大多采取“右手聲,左手韻,以韻補聲”的演奏形式,右手的演奏技巧促成了其獨特旋律的發展,而構成樂曲風格的關鍵并不是右手的旋律,而是左手的作韻。左手在箏的左側用不同方式按壓琴弦,從而使音樂產生各種美妙的音效差異。
☆演奏中對氣息的把握
陜西箏派尤其講究氣息的貫通運用,從樂段布局到樂句處理,乃至單個音符的演繹,都注重氣韻的流轉與銜接,演奏者需隨旋律起伏而調節情緒。秦腔藝術尤其強調氣息、肢體與情感的和諧統一。這種藝術追求具體表現為:氣息需隨音樂情緒自然流轉,音與音之間恰如傳統繪畫的留白,蘊含著藝術間的相通之道。演奏者需以氣韻填補這些微妙的間隙,使音樂線條既連貫流暢,又富有藝術張力。箏曲《望秦川》的引子段落(散板)將氣息運用展現得淋漓盡致。演奏者需以沉穩內斂的氣息支撐,在張弛有度的散板節奏中,通過手臂的微妙起落與指尖的細膩觸弦,塑造出凝聚而深沉的音色。箏曲《望秦川》每個樂句都需伴隨著綿長的呼吸,讓音符在氣息的流轉中自然消逝,留下悠遠的余韻與深切的情感回響。秦腔音樂中,樂段與樂句的劃分皆以氣息運演為要。這一演奏精髓對演奏者提出了較高要求,需在研讀樂譜之初就準確劃分樂句結構。演奏者應通過反復吟唱譜面旋律,深入揣摩音符與文字內涵,結合對作品的整體把握,方能尋得最貼切的情緒表達方式。
☆演奏中觸弦處理
恰當的觸弦技法直接影響樂曲的藝術表現力。不同作品對觸弦方式各有要求,如《望秦川》就需交替運用弱觸(輕柔點弦)與強觸(堅實撥弦)兩種技法,通過音色對比增強音樂感染力。弱音處理較之強音更具難度,其力度把控尤為精妙,過則失之剛硬,不及則流于虛浮。理想的弱音當弱而不虛,演奏者需協調手腕與指關節的協同發力。曲中板段落雖標以弱音,卻非簡單的輕緩觸弦。部分演奏者的常見誤區在于將弱音等同于慢速觸弦。事實上,此處旋律需以迅捷的觸弦手法配合瞬間爆發力,方能準確表現從悲慟到激憤的情緒遞進,完美詮釋從如泣如訴到慷慨激昂的藝術轉折。
在常規訓練中,演奏者應保持肢體放松,重點錘煉指尖的爆發式觸弦能力,同時配合手腕的協調帶動,以達到迅捷精準的觸弦效果。強音演奏雖較弱音更易掌握,但要獲得飽滿圓潤的理想音色,仍需演奏者精準發力控制。不當的力度處理會導致音色炸裂、干澀或緊繃,因此演奏者需注重觸弦角度與力度的協調統一。演奏者要想達到正確的強音效果,需要從后背、大臂到小臂再到手掌送至指尖,在觸弦的瞬間凝聚所有力量,再爆發出來。
☆演奏中對情感的把握
從古至今的音樂表演都講究以情帶聲,樂曲情感的把握是表演一部作品最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音樂以情感為魂,技巧為形。源于心靈深處的樂音既能傳遞情感,亦能重塑情感,在演奏者與聽眾之間架起共鳴的橋梁。一名成功的演奏者在演奏樂曲時要帶入自己內心情感,也就是要身臨其境去感受創作者所表達的意境。當演繹哀婉悲愴的樂段時,演奏者需將自身沉浸于作品情感內核,使悲戚之情自然流淌于弦音之中。在處理激昂澎湃的高潮段落時,演奏者則要以極具張力的演奏實現情感的戲劇性迸發,這正是音樂表演中情緒渲染的藝術魅力。優秀的演奏者需通過深度二度創作,在舞臺這一充滿變量的藝術場域中,實現技術控制與情感表達的完美平衡。如何達到這種“人琴合一”的至高藝術境界,正是每位演奏者需要終身修習的課題。
結語
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古箏演奏家和專業作曲家運用陜西地方傳統音樂中的元素,結合創新技法,創作出了一批優秀的箏曲,為箏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時代在前進,藝術在發展,箏曲的創新也將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箏曲《望秦川》反映了現代人音樂文化的審美,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土壤,同時協奏樂器的加入大大提升了音樂的感染力,使樂曲迸發出強勁的氣魄和吸引力。筆者通過對《望秦川》的深入研究,呼吁廣大古箏演奏者在精進技藝的同時,更要重視對傳統戲曲音樂文化的學習。陜西傳統音樂雖獨具藝術魅力,卻面臨時代發展的挑戰。演奏者唯有在保持本真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方能在當代藝術百花園中獨放異彩,使中國傳統音樂生生不息、永葆活力。
文章來源: 《大河美術報》 http://www.007hgw.com/w/qk/3564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