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循環與流變——中國當代藝術時間性特征研究
摘要:西方當代藝術常常挑戰現代時間結構的統一性,而中國當代藝術則強調時間的內在彈性與流動性,本文探討了中國當代藝術中時間表達的特點,結合藝術作品分析與中西方哲學時間觀念的差異溯源,歸納出中國當代藝術在時間性上的三個核心特征:日常性、循環性與流變性。通過這一分析,論文旨在闡明中國當代藝術如何在本土文化背景下構建與表達“時間”,并為當代藝術理論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中國當代藝術;時間性;日常性;循環性
中圖分類號:J19
時間意識是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內在體現,一種文化的時間知覺方式,能夠深刻反映其獨特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哲學觀,如何建構、表征和闡釋時間,決定了一種文化的記憶方式與敘事模式。縱覽中西方時間觀念,除了古代天文歷法不同,兩種文化傳統哲學的時間觀有存在諸多差異。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創作中展現了獨特的時間意識和藝術語言,這些特質與中國獨有的文化敘事密切相關。
一、 中國當代藝術的時間性特征
與西方推崇“靜止”和“抽象”的時間觀念不同,中國哲學強調時間與自然、社會、生命的整體關系,倡導一種有機的、循環的時間觀念,人與人、人與宇宙之間是緊密相連的,處于不斷變化、流動、無常與循環之中。時間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而是一個充滿相互耦合與干涉的動態系統。《周易》中寫道:“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強調了對立相異的二者在不斷轉化循環的動態關系,宇宙萬物、生命在和諧中流轉,太陽東起西落,潮水漲退周而復始,這些自然現象正是農耕文明先祖對時間規律的經驗總結,體現了自然時間中具有律動性的有序循環。
相較而言,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通過河流的比喻強調時間的流動,認為時間是不可逆轉的線性前進過程。公元前5世紀,巴門尼特提出“永恒”的時間概念,指的是一種絕對靜止、超越時間流動的不變存在,此后許多希臘哲學家論述了“永恒”優于“流動”的時間觀念,亞里士多德說:“永恒的事物不存在于時間里,因為它不被時間所包括,它們的存在也不是由時間計量的。”[1]這一抽象、靜止的“永恒”觀念構成了西方哲學時間意識的基石,并深刻影響了幾千年來西方藝術家的創作。通過單點透視繪畫,藝術家試圖將觀眾固定在同一個空間和時間中,以達到哲學上對“永恒”的追求。西方形而上學的哲學框架與線性時間邏輯也滲透到藝術研究領域,將藝術按階段劃分為“古典、后古典、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當代”等線性遞進模式,且隨著全球化的進程,這一模式影響逐漸擴展至世界各地。
在“八五美術運動”后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中,許多藝術家自發或無意識地反思和解構了西方現代時間框架,轉而在中國古典哲學的文化浸染中獲得了獨特的靈感,通過與自然、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行動和當代勞動,呈現時間的非線性與無為性。如黃永砅、徐冰、張培力等藝術家的作品通過重復性勞作和“無敘述的敘述”,對現代時間提出質疑。陶艾民、史金淞等藝術家,使用過去的歷史見證物建立當下的社會記憶,并將歷史的議題延續至未來,呈現出生生不息的時間循環觀念。一些裝置藝術和影像作品中,試圖在創作中捕捉一個不斷變化的流動瞬間,這些藝術家并非通過敘述或象征的方式來表達時間,而是通過沉浸式的日常性行為和過程性藝術、通過對歷史和社會的回溯再思考、通過時間承載物不斷變化新生的過程,在藝術創作中建立一種新的時間性表達。
藝術家拒絕線性進程和歷史意義的內在化,而是通過個體化、生活化的方式思考和呈現時間,許多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通過重復性日常勞作的消磨和對生活微小細節的關注,呈現出“日常性”創作傾向;通過對傳統文化符號和歷史事件的回溯再創造,以回環、重復、重生等概念,表達一種超越線性歷史的時間觀念,呈現出過去、現在和未來相互交織、相互回響的關系,表現為“循環性”時間特征;許多藝術創作誕生伴隨社會變革與文化流通,大多拋棄傳統的靜態敘述方式,往往趨于以即時性、交互性的手法和媒介呈現藝術主體的流動轉變,藝術家創作一個與時間緊密聯結的動態過程,這是時間藝術的“流變性”特征。因此,可以將中國當代“時間藝術”特征總結為三個方面:“日常性”、“循環性”、“流變性”。
二、“日常性”敘事與微觀實踐
中國古人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時辰,并在漢代為這些時辰分別命名,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和人定[2]。這些時間的命名源自自然現象、生物規律和人類的日常作息,展示了古人對時間的生活化與實用性理解?!抖Y記·中庸》中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句話強調個人行為修養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協調平衡,反映了自然運行與節律的緊密關系,體現了傳統文化中時間觀念的生活化與和諧性。高名潞在《“文化時間”中的日常——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時間觀》一文中提出“文化時間”概念,用以概括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日常性”時間特征,認為這種時間特征拒絕線性進程和歷史意義的內在化,而是通過個體化、生活化的方式,對時間進行深刻的表達與思考[3]。通過日常性的藝術創作,藝術家挑戰傳統歷史敘事中的“時間性”,并將其重構為更加貼近人類生存經驗的現實。
自上世紀90年代起,許多藝術家的創作不再聚焦于宏大敘事,劉小東在這一時期創作了系列描繪日常生活的具象油畫,從《吸煙者》、《田園牧歌》到《陽光普照》、《違章》等作品,展現了普通人在快速變化的社會背景下所面對的時間流動、身份認同和生活狀態的困惑,通過藝術家個人生活及其周圍環境的呈現,引發了廣泛的共鳴。與此同時一些藝術家也意識到商品經濟帶來的消費沖擊,鐘飚的都市生活系列創作便通過并置日常生活與通俗文化符號,細膩刻畫日常生活中的緊密關聯,揭示了時代變革中的“時間間隙”——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錯位與不協調。這些作品將日常細節和歷史時間認知轉化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力量,深刻表現了社會轉型中的時間感知。
80年代末,錄像作為新興藝術媒介進入中國,楊福東、陳秋林和曹斐等藝術家通過影像記錄時代變遷中的微觀日常,表達了對歷史與時代進程的反思。這些作品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瞬間與行為,關注歷史記憶中那些被遺忘或未曾被記錄的“無意義”瞬間。某種程度上,這些作品構成了對西方“思辨時間”與“地緣時間”觀念的回應,作品中的個體既生活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中,也處于個人時間與集體時間交織的時空場域,形成了不穩定且充滿張力的時間感。過去四十年中,許多藝術家開始通過各種媒介反映中國社會變化中的個體經驗,尤其是在都市化和消費化的背景下,藝術家通過直白且批評性的方式,講述日常生活的細節。這種對日常生活的關注,標志著藝術創作從宏大的歷史敘述和理性結構轉向個體化、碎片化的日常經驗。日?;?/span>“時間藝術”通過對習慣生活細節的捕捉與再現,將日常生活儀式化和碎片化,使時間的流動在細微之處得以體現。
三、“循環性”時間結構
《周易·系辭上》曰:“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中國古典哲學中以生命和自然為核心的生生不息的時間循環觀念,不僅深刻影響了古代的農業和社會生活,也滲透到了藝術創作中的時間邏輯。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生命的循環常常被視為與自然規律緊密相關的一部分,時間成為衰變與再生的象征。這種循環性不僅體現在作品的形式上,也普遍融入到藝術材料和創作過程中。勞作的循環是當代藝術創作中常見的主題之一。張培力的《30x30》便通過重復且令人疲倦的勞動過程,表現出時間的無情與瑣碎,體現了“無休止”過程中對時間的感知。徐冰的《天書》創作過程中的反復書寫行為、余友涵無休止的畫圓動作、黃永砯的《四個輪子的大轉盤》以及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打卡》等作品,都通過重復的行為達到了“去時間化”和反敘事的效果。這些令人疲倦的重復動作質疑了時間的線性性質和敘事功能,展現了“時間”作為無形、非目的性的特征。
梁紹基的作品尤為突出地表現了生生不息的循環時間觀,《時間與永恒》創作過程從1993年持續到2018年,作品以蠶的生命全過程作為創作素材,桑蠶吐絲凝結成裝置作品,以極其輕薄的絲質、柔軟的結構表現出時間的靈動與虛靜。蠶的生命周期從孵化、生長、吐絲、結繭、羽化、產卵,直到死亡,再到其身體的再利用和幼蠶新生,一只蠶的生命周期只有五十到六十天,在作品中不斷循環著誕生、消亡與新生的過程。自然生命做為核心元素的藝術作品十分強調偶發性與自然律動在創作中的作用,藝術家通過對蠶的行為狀態實時觀察不斷調整作品形態,蠶是否吐絲、繭結成的形狀都為作品形態帶來不確定性。蠶絲和蠶的排泄物是生命流動與時間消逝留下的痕跡,構成了最終呈現的藝術裝置的形態,而漫長的藝術創作過程,使得時間成為創作的重要推動力和表演的核心。
大多數將時間具象化的藝術作品都是通過呈現單向的生命消逝來展現時間的線性流動,如奧拉維爾·埃利亞松通過融化的巨型冰川展示時間流逝,達明安·赫斯特浸泡在福爾馬林中的動物軀體標本,顧德新在展覽中放置慢慢腐爛的生肉和水果,這些作品通過表現生命的衰敗與消逝,將時間的線性進程具體化,呈現出死亡的本質及時間的單向流動。以具有沖擊性的藝術過程呈現生命的脆弱性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過程。這些作品強調時間的不可逆性與單向流動,從生到死、從完整到腐朽,體現了時間的不可抗拒性。然而,梁紹基的作品則深入融入了時間的循環觀念,除了探討“生”和“死”這一亙古主題外,還通過蠶的“繁衍”展現了源源不斷的“新生”。與線性時間觀念不同,這種“生生不息”的自然哲學觀念更具生命力與變化性。蠶的生長與吐絲賦予了作品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使得時間與生命的自然循環不僅具有規律性,而且充滿了無常與未知的變化。
四、“流變性”動態時間觀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區別在于,西方強調永恒的規則和普遍性,而中國則更為關注變化的流動性和無常性。在西方當代藝術中,時間的表現往往是對現代工業社會統一標準時間秩序的突破,藝術家通過干預觀眾的時間感知方式,試圖打破固定的時間框架,這些作品中常常包含隱形或顯性的現代計時器。與此不同,中國當代藝術本身并不受這些時間框架的束縛,中國傳統時間觀念順應自然,具有內在的彈性和流變性。因此,中國藝術作品中鮮少呈現“時間終結”的主題,而是更多地反映時間的內在流動性與瞬息萬變,一些藝術家通過“無”或“虛無”的方式表達“無常”的主題,中國文化藝術對“變化無常”的信仰,強調在面對變化時要順應變化,在變化中保持變化。在水墨畫中,流動性本身既無規則又暗含節奏,藝術創作強調捕捉瞬間的微妙變化與節奏化呈現,通過墨水流動、紙張的吸水性等自然元素表現出自然的變化,這些變化本身便是“無常”的體現。
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展現了獨特的時間流變性,一方面是藝術媒介的流動性,一方面是時間意識的開放性。水墨畫創作過程中墨的流動和水的擴散形成了獨特的時間效果,藝術家通過對這些自然元素變化與流動的巧妙運用,捕捉每一個瞬間的微妙變化。許多當代藝術家,如徐冰、陳箴、邱志杰等,都在其創作中融入了中國水墨的形式,通過裝置、影像等方式將水墨作為視覺符號和文化情感的載體。徐冰在《天書》中通過水墨模仿漢字的書寫形式,創造了一種無法解讀的“文字”,這種無解的符號不僅突破了傳統書法的邊界,也展現了文字的流動和不可固定性,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無常的思考產生了呼應。陳箴的作品則展示了水墨藝術如何突破平面性進入三維空間,并通過對時間流動的捕捉形成作品的動態效果。
當代水墨藝術以墨的暈染、水的滲透等自然特性,將時間的“流變性”具象化,表演傳統文化中對無常與變化的深刻理解。徐冰、陳箴等藝術家通過水墨與現代創意結合,突破傳統邊界,以動態的藝術捕捉時間的瞬息萬變。與西方藝術對抗時間現代秩序的方式不同,中國當代藝術更多地關注時間在變化中的自然流動及其無常的本質。這種對“流變性”的敏感,使得藝術創作不僅成為對時間的反映,更是一種與時間共生的過程。
五、結論
日常性、循環性與流變性這三種時間特質在藝術作品中生動呈現,既映射了中國文化中深邃的時間觀念,又折射出藝術家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獨特思考。“日常性”聚焦于對生活中細微瞬間的捕捉與再現,彰顯了時間的微觀屬性;“循環性”呈現了中國文化中循環往復的時間觀,體現出自然規律與生命哲學的和諧統一;“流變性”則關注時間的動態變化,也反映藝術家在應對不確定性時的審美思考與存在意識。這三種特質共同建構了中國當代藝術多元的時間表達,不僅是對傳統時間觀念的繼承與重釋,也在全球化語境下打破了西方藝術對線性與永恒時間的固有理解,以具有本土化特質的時間觀念回應全球藝術話語,也為構建具有文化自主性與學術價值的藝術語言提供了契機。
文章來源:《新美域》 http://www.007hgw.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