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書法進校園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獨特藝術價值,書法作為其中的重要代表,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書法藝術的繼承與推廣對于青少年核心素養的培育、美育教育的深化以及文化自信的增強具有顯著影響。本篇論文以嶺南書法為焦點,深入研究校園內書法社團的現狀及其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實踐措施,旨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
關鍵詞:非遺文化;書法;嶺南書法
在《2022版藝術課標》設計思路組織課程內容中提到“課程內容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講好中國故事,吸收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相統一”[1]。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書法文化的深厚底蘊,凸顯美育育人的核心價值,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熱點議題。國內諸多學者已從“一帶一路”倡議下嶺南書法的交流與創作[2]、茅龍筆書法研究[3]、廣東高校書法教育現狀[4],張桂光復興嶺南書法的傳統文脈[5]等角度,探討嶺南書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然而,這些研究在實際操作層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如缺乏具體可行的實踐路徑、深度解析欠缺、案例支撐力度不足以及戰略規劃與執行措施不夠明晰等。因此,文章基于嶺南書法社團這一實踐平臺,著眼于學校教育中的書法傳承與創新,通過系統化的實踐策略,提出切實可行的推廣與應用模式,為非遺書法文化的傳承與教育價值的充分發揮提供新的思路與路徑。
一、嶺南書法文化的初探
1.嶺南書法的概述
嶺南書法起源于廣東及其鄰近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與外來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從秦漢至明清,嶺南書法經歷了萌芽與繁榮階段,其中陳獻章的“白沙體”以自然簡樸著稱,體現了嶺南書法既活潑又莊重的風格。近代康有為倡導“碑帖結合”,推動了書法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嶺南書法既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也展現出文人的卓越修養與人格魅力。
2.嶺南書法的發展
嶺南書法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隨著中原文化向南方擴散,嶺南逐漸形成自身特色。在宋代,李昴英以筆力強勁著稱,展現了繼承與創新精神。明清時期,嶺南書法趨于成熟,書風融合地域文化特色,作品既高雅又富有自然氣息。近代以來,碑帖結合的風格得到發展,嶺南書法逐漸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學術界通過《廣州書法志》等著作及多種形式的推廣活動,使嶺南書法煥發新活力。
3.賞析名人作品
(1)陳獻章的《誄潘季亨詩序碑》賞析
陳獻章的《誄潘季亨詩序碑》兼具歷史與藝術價值。該碑原置于潘氏祠堂,體現了明代崇尚家族榮譽的傳統。陳獻章將心學思想融入書寫,筆法結合歐陽詢、顏真卿風格,方折有力、轉折流暢,結構均衡。章法嚴謹而不失靈動,充分展示了“不拘一格”的個性與創新精神。在臺閣體盛行的時代,陳獻章獨樹一幟,引領了明代書風的發展。
(2)康有為的行書賞析
康有為的行書深受魏碑《石門銘》等北碑風格的影響,筆法豪放藏鋒,轉折圓潤,結構開張峻拔,氣勢磅礴卻不失靈動秀美。這種風格融合了北碑的雄渾樸拙與帖學的流暢自然,開創了“碑帖并用”的新風貌。在筆墨之間,康有為不僅展現出個人的書法風格,還傳遞了其作為晚清思想家的文化自信與改革精神。
在《廣藝舟雙楫》中,康有為主張筆法為書法精髓,倡導結合碑帖之長,以古雅而新奇的風格革新書法藝術。同時,他對墨法的深入研究賦予作品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使其在晚清書壇獨樹一幟,對后世書法發展影響深遠。
4.嶺南書法的現實意義
(1)聚焦思政教育,展現書法藝術育人價值
2022版藝術課標指導思想中指出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反映時代特征,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6]。嶺南書法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多元功能,成為重要的育人載體。通過系統的書法學習,學生能夠內化“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提升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感。同時,研習嶺南書法獨特的結構與筆畫規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觀察力與邏輯思維,并深化其對古典文化與歷史的理解,全面提升人文素養。
(2)創設情景翻越應試圍墻,激發書法藝術創作熱情
提升書法教育吸引力需結合學生興趣創設情境,尤其對中學生尤為關鍵。可通過參觀嶺南書法大師工作室、歷史文化遺跡等方式,讓學生感受書法的文化魅力;同時通過模擬雅集、舉辦工作坊及創作比賽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與文化體驗,激發其書法創作熱情。通過多樣化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嶺南書法的藝術魅力,更能增強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政策導向,落實核心素養
202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其目的在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7]。嶺南書法作為非遺的重要組成,其核心素養涵蓋技藝與人文雙重維度。在技藝層面,強調對筆法與結構規律的理解與掌握,確保書寫扎實靈動。在審美教育方面,引導學生領悟嶺南書法美學,提升其藝術鑒賞與文化辨識能力。
在人文層面,嶺南書法強調書法與本土文化的聯系,要求學生熟悉重要人物與代表作品,理解歷史文化背景與精神內涵,從而有效傳承文化瑰寶。嶺南書法通過情感表達與人格培養,使學生在練習中調節情緒、磨煉意志,增強文化擔當與社會責任意識。
二、嶺南書法社團在學校活動中的初探
1.中學書法社團現狀
2013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小學書法教育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學為基本內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8]。在此背景下,書法社團逐漸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然而,通過調研發現,現階段書法社團在學校中仍存在課時不足、師資參差不齊、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制約了書法教育的深入推進。為應對這些問題,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求,科學規劃課程內容,提升書法技能與綜合素質。定期組織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教學創新能力;通過引入“師徒制”,邀請非遺傳承人和書法家擔任指導教師,增強教學的實踐性與趣味性。
2.書法社團實踐路徑
(1)書法作品臨摹與創作
在嶺南書法學習中,臨摹經典作品是提升學生技藝的重要方式。可選擇《寧贙碑》《劉猛進碑》《徐智竦碑》等名碑進行臨摹,要求學生關注筆畫的細微變化與結構布局的巧妙處理,從而深入領會嶺南書法獨特的韻味與技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臨摹技巧轉化為個性化創作,將嶺南書法的傳統元素與個人風格相融合,形成既有傳統底蘊又富有創意的作品。此外,還可以將嶺南書法與繪畫、設計等現代藝術形式結合,創作書畫合一的扇面、卷軸等新穎作品,或在文創產品設計中融入嶺南書法元素,推動嶺南書法的創新與時代化發展。
(2)服裝設計
嶺南書法的流動韻味與節奏美感,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學生可以通過借鑒嶺南書法的線條特征與筆畫力度,將其轉化為面料上的印花或刺繡,打造富有藝術氣息的服裝作品。同時,將書法字形的空間布局與結構美感轉譯為服裝的剪裁線條與裝飾細節,使服裝既具現代感,又傳遞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此外,可結合嶺南傳統工藝,如廣繡、潮繡等,將書法與刺繡相融合,通過手工藝形式增強服裝設計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進一步地,還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模擬書法創作動態過程,將書法的瞬間之美定格在服裝設計中,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化服飾,使嶺南書法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3)文創產品
嶺南書法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學生可結合嶺南書法的筆墨韻味與章法布局,將其線條美、韻律美與意境美融入到明信片、筆記本、T恤等日常用品中,賦予這些產品深厚的文化底蘊。此外,還可以結合嶺南地區的傳統工藝,如廣彩、石灣陶塑等,將嶺南書法元素融入到陶瓷、抱枕、漆器掛件等高端文創產品中,進一步拓展嶺南書法的實用性與藝術價值。借助AR、VR等現代科技,設計交互式文創產品,讓用戶更直觀地欣賞與體驗嶺南書法的獨特魅力,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與傳播力。通過這一系列文創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既有效激活了嶺南書法這一非遺文化的生命力,也為現代生活增添了更多文化藝術氛圍。
3.書法社團存在的問題
在嶺南書法社團弘揚傳統藝術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學生興趣難以持續。書法學習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積累,但由于學習過程較為枯燥,學生容易受到外界誘惑,難以保持長期的學習熱情。同時,學生之間的技能水平和個性差異較大,統一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與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因材施教,靈活調整教學策略。
其次,學業壓力對社團活動的限制較為明顯。在當前教育環境下,學生的課業負擔較重,很難抽出足夠時間參與書法社團的活動。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書法藝術的深入學習,也對社團活動的持續開展造成阻礙。此外,青春期學生情緒波動較大,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面對挫折時容易產生消極情緒,進而影響其書法學習的積極性與堅持力。
在教師層面,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單一性也是一大問題。目前許多書法社團的教學內容缺乏多樣性與趣味性,學生在長期接觸單一的學習內容后容易產生厭倦感,難以持續提升學習興趣。此外,傳統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難以滿足現代學生對個性化、互動性學習的需求,進一步影響了書法教學效果。同時,書法社團在校園中的地位較為邊緣化,缺乏足夠的資源支持,教師與學生對社團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強,這也阻礙了書法社團的長期發展。
在技術層面,學生在書法技藝上存在基本功不夠扎實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筆法掌握不夠熟練,筆鋒控制力不足,導致線條不夠流暢或力度欠缺。
三、書法社團問題的解決途徑
1.創新課堂形式穩定興趣
通過舉辦多樣化的書法體驗活動,例如書法展覽、著名書法家講座、互動工作坊等,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對書法學習的興趣。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進行差異化教學,提供定制化輔導,確保他們在適宜的道路上穩定發展。融合多元學科元素,借助項目式教學和數字化工具增強課堂的互動性與娛樂性。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增強其在多學科教學和藝術指導方面的能力,從而為書法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提升社團地位與展示機會
努力爭取校園及周邊社區的資源幫助,打造更多展示空間,例如網絡藝術展覽、文化節以及參與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書法作品的舞臺,從而提升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通過多樣化的途徑展現,增強書法團體的知名度及其影響力,從而推動嶺南書法的繼承與弘揚。
3.數字化技術結合
借助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書法創作的場景得以再現,筆觸過程動態展現,從而使學習體驗更加沉浸和有趣。利用智能書法設備,復現真實書寫感受,達成高效訓練與環保目標。通過將珍貴的文學作品數字化并構建相應的數據庫,促進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學術探討。促進書法藝術與數字創作的交融,拓寬至UI設計等新興領域,構筑網絡社群,推動跨區域文化互動,激發創新火花,共同助力嶺南書法走向現代化。
四、結語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學校,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路徑。在青少年時期,通過書法團體的指導和實踐,學生們不僅可以提高書法技藝和全面素質,還能增強對文化的認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創新帶來新的活力。
文章來源:《新美域》 http://www.007hgw.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