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自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團建工作新機制的探索與實踐——以天津師范大學為例
一、引言
高校團建工作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引領青年、教育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的歷史重任。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團的十六大召開以來,依靠網絡的各種形式與載體廣泛開展團建已成為共青團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重要講話和“8·19”重要講話中代表新一屆黨中央對共青團和青年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要求,這使得新時期的共青團工作須緊跟時代步伐,才能充分發揮引領青年的重要作用。
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在團十七屆一中全會上提出,“新時期共青團工作要把握重點、突出特點、克服弱點,真正把握轉型期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增強共青團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
多年來,很多高校作為創新開展基層團建工作的先行試點,積極運用網絡、信息化等新技術手段來開展工作,積累了一定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近年來隨著新媒體、自媒體的不斷涌現,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也愈發顯現,傳統的網絡團建模式則出現了相對的滯后性。面對來自新媒體、自媒體的宣傳壓力,共青團如何在“新青年、新組織、新挑戰”的特點下,進一步創新網絡團建工作,以應對“新問題、新特點”,迎接“新挑戰”,成為了我們需要認真思考與探索實踐的一項課題。
二、傳統網絡團建模式的發展與變化
經調查,從1999年起,網絡團建工作便應運而生。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與網絡應用的日益壯大,網絡團建的形式與內容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1.網絡團建形式的變化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我國互聯網從產生,到興盛、普及的重要發展階段。伴隨著人們對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特別是青年群體對網絡這一新生事物的迅速接受,以團建工作為重要依托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也將傳統陣地開拓到了網絡平臺。最初的團建模式是簡單地建設“紅色網站”、“黨團主頁”,通過搭建網站的形式宣傳、引導團員青年樹立正確的三觀。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青年群體在思想、言論上的聚集方式越發依賴互聯網絡。在新技術的推動與社會經濟需求下,各種網絡通訊軟件、交流社區、社會性網絡服務平臺迅速成熟。高校中的“青年自組織”也慢慢從最初的“社團”走進了互聯網絡。鑒于此,傳統網絡團建平臺也走入了這些新式的“青年自組織”中。
天津師范大學自2009年啟動團中央基層團建創新試點工作以來,先后在人人網、百度貼吧、騰訊QQ等領域創建了一批“網絡社區團支部”。事實證明,這些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建設的網絡團組織,對青年學生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引導力,網絡團建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網絡團建內容的變化
對應網絡團建形式的變化,近年來網絡團建的內容也發生了悄然轉變。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紅色宣傳的主旋律,網絡團建的內容也是基于傳統團建工作,形式單一、內容陳舊,主要體現了思想宣傳與政策引導,不能很好地“接地氣”。因此,網絡團建工作效果甚微。在廣泛開展網絡社區團支部建設工作后,我們在網絡團建的內容上也注入了新鮮血液。我們將團建工作“引領教育青年、凝聚服務青年”的職能,通過聚焦考研就業、社會公益、專業學習、交友娛樂等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滲透,效果顯著。
天津師范大學先后建立了志愿服務類的“魅力志愿者”,考研學習類的“外語俱樂部”、“研途有你”,就業創業類的“創業先鋒”、“遠眺職場”,校園文化類的“與你同行”、“校園原創文學”等諸多具有特色的網絡社區團支部。這些豐富的網絡團建形式,既在組織性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強調了興趣引導的主題,凸顯了共青團的服務職能。
三、新媒體、自媒體時代網絡團建工作的新挑戰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自1967年提出其概念后,終于走入了普通大眾。伴隨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大眾為依托的“自媒體”也加入了傳統的傳媒行列。從幾年前的博客(Blog)、微博(Weibo)、飛信(Fetion)、人人(Renren),到近期迅猛發展的微信(Wechat)、易信、來往等等,“自媒體”的迅猛發展使人們或組織團體能以任意形式,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訪問互聯網絡,并通過信息技術連接全球知識體系,提供和分享他們的言論。這種新式的傳播方式迅速激發了大眾,特別是青年人群的參與熱情,現在已逐漸成為最活躍的網絡傳播主體。
有調查顯示,全國有80%的青年每天平均利用新媒體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由此可見,新媒體已逐漸對青年的思想觀念、生活行為、表達方式等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和影響,這同時也對網絡團建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指出,“互聯網對青少年產生的深刻影響是不可逆轉的,如果我們不能充分認識到這一發展趨勢,我們便會離青年越來越遠,我們的工作也會越來越落后于時代。”
以天津師范大學為例,當我們在傳統網絡平臺建設了若干具有特色的網絡團支部后,雖然有效地開辟了網絡團建、網絡思想宣傳與教育的新平臺,但腳步卻很難跟上新媒體、自媒體的發展速度。學生在網絡上聚集的平臺愈發分散化,言論與思想的傳播途徑及方式也愈加多樣化。因此,我們要努力發揮新媒體、自媒體的正面作用,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做到青年人思想聚焦在哪里,我們的工作就要引導在哪里。基于此,我們必須將平臺進一步延伸,形式進一步多樣,內容進一步豐富。近年來,上海市教委推行的“易班”網絡平臺,就是應對新媒體、自媒體的一種有效嘗試。共青團中央也以騰訊微博為平臺,號召基層團組織開展新媒體、自媒體的團建工作。
四、高校網絡團建工作新機制的探索
在具體的網絡團建工作新機制的探索道路上,天津師范大學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與創新。在實踐的過程中,天津師范大學始終依托與圍繞“青年自組織”這一核心工作對象,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網絡團建。
第一,選擇符合時代特點的新媒體平臺。在實踐中,天津師范大學選擇的網絡平臺,均以學生訪問量大、參與性強的互動網絡社區為主。從2009年最初建立網絡社區團支部的百度貼吧、人人網,到近年廣泛開展的騰訊微博、微信網絡團建,我們始終將工作重點緊貼學生關注的熱點,做到了緊抓學生思想、緊貼時代潮流。
第二,以青年自組織為依托,以興趣引導為主題。天津師范大學的網絡團建以學生的社團組織為基礎,從學生關注的社會、校園等熱點問題著手,突出學生的興趣引導和自身發展需求。諸如,“創意文化”關注了學生的文化創新,“遠眺職場”緊貼學生的就業需求,“研途有你”更是圍繞學生的考研實際等。
第三,加強制度規范,強化自我管理。天津師范大學在網絡團建的管理上遵循“建章立制、自我管理”的原則。在具體實踐中,以騰訊微博、微信為例,建立了班級、院系、學校三級管理交流平臺,并對平臺建立的申請和資格確認、管理辦法、任務目標和考核辦法等做了詳細規范。在具體管理過程中,我們在全校的學生團干部中公開招募、選拔和培訓一批“網絡潮人”作為網絡團建平臺的管理者開展相應工作。
第四,努力創辦自身新媒體平臺。天津師范大學在新媒體的建設中,以服務學生為主旨,積極打造自身平臺,連續多年堅持創辦“繼之青年”手機報,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引導作用。以“手機報”、“易班”網為例,我們還可在今后大力發展校園新媒體平臺,讓學生在校園中有更加方便的信息溝通、傳播、交流渠道,從而使“教育引領、凝聚服務”青年的作用得到有效體現和有效推進。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www.007hgw.com/w/wy/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