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價值重構與實踐路徑
在技術理性與消費邏輯共筑的現代性迷局中,青年一代正深陷“愛的貧困”悖論:數字媒介將情感降維為數據交換,市場邏輯將共情異化為績效指標,原子化生存加速消解著愛的倫理重量。當“精致悅己”淪為符號消費的展演,“即時親密”退化為算法操控的速配游戲,愛的能力——這一人類文明的精神基因正出現結構性塌陷。本文以“愛己—愛人—愛世”為價值進階,在馬克思主義人學與儒家倫理的思想對話中,重構情感教育的理論坐標系,使愛的覺醒成為抵御文明荒漠化的精神火種。
一、斷裂與困境:當代青年愛人能力的現實圖景
工具理性的擴張正系統性瓦解愛的倫理根基。在“愛己”維度,消費主義將自我價值異化為“精致悅己”的物質符號展演,而過度內省則催生虛擬世界的情感閉鎖——當生存被簡化為“自我優化”的算法游戲,愛的能力便淪為功利計算的生存策略。技術賦能的數字化生存進一步肢解情感聯結:線上社交以點贊符號制造“即時親密”的幻覺,卻加劇現實中的社交失語癥候——青年群體既渴望深度共鳴,又深陷暴露脆弱的恐懼,技術神話最終掏空了責任、承諾與共情的倫理內核。
代際疏離與友伴關系的“輕量化”,則暴露出傳統情感模式的現代性潰敗。家庭對話淪為生活事務的機械匯報,友誼在泛社交化中蛻變為利益考量的“速朽關系”。當社會加速滑向原子化深淵,重建愛的能力便成為抵御精神荒漠化的終極命題——它既是救贖孤獨個體的生命實踐,亦是縫合文明裂痕的倫理行動。
二、根基與超越:愛人能力的教育價值重釋
愛人能力本質上是對“人之為人”的確認,其理論源自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總和”及儒家“仁者愛人”的理念,二者均視愛的實踐為個體社會化關鍵。愛人能力涵蓋“愛己”“愛人”“愛世”這三個維度共同構成完整情感素養體系。從存在論看,愛人能力能化解現代性孤獨,如弗洛姆所說,現代人的“分離感”焦慮可借主動情感聯結獲得救贖。對大學生而言,培養此能力需在情感實踐中從“自我中心”邁向“關系建構”,突破心理防線并平衡自由與責任。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轉向培育“完整的人”后,在愛人能力培養中作用特殊。一方面要對抗功利主義對情感價值的侵蝕,另一方面要讓青年明白,愛人能力是個人幸福源泉,更是社會文明基石,個體在情感聯結中的歸屬感會轉化為社會凝聚的文化基因。教育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人學與儒家倫理相結合,在存在論上破解孤獨,在實踐論上搭建情感教育路徑,讓愛人能力成為連接個體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橋梁,使“愛己—愛人—愛世”的情感進階推動個體精神成長與社會文明發展。
三、重構與滋養:情感教育的三維進階路徑
提升大學生的愛人能力,需從思想啟蒙、實踐轉化與生態支持三個維度展開系統性重構。首先需回歸哲學本原,在經典文本的對話中喚醒青年對愛的本質認知,使其打破工具理性的桎梏,理解愛的能力是人性尊嚴的體現而非生存策略的附庸。教育者應引導學生在理論思辨中批判情感異化現象,例如剖析消費主義對自我關懷的扭曲,或技術依賴對共情能力的侵蝕,從而建立對愛的倫理價值的深層認同。其次,必須突破知識傳授的單一模式,通過具身化的情感實踐,讓青年在真實的關系互動中體驗愛的復雜性與創造性。這要求教育場域從課堂延伸至生活,在家庭對話、朋輩協作、社會服務等多元場景中,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情感智慧。最后,需重構校園文化生態,打破功利導向的評價體系對情感教育的擠壓,通過制度設計營造包容試錯的情感成長空間。唯有在支持性的共同體中,青年才能卸下防御面具,在信任與共鳴中逐步完成從“情感疏離者”到“主動聯結者”的身份轉變。這一過程并非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通過持續的思想碰撞、實踐反思與文化浸潤,最終使愛的能力成為青年精神世界的自然生長。
文章來源:《重慶科技報》 http://www.007hgw.com/w/qt/3527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