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的傳承路徑研究
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從原始的小農經濟再到如今的現代農業經濟,其發展從未中斷。在此過程中,我國逐漸形成了燦爛的農耕文化,它集中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的智慧,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生產,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生產方式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極大地影響了農耕文化的傳承。
傳承農耕文化是一項艱巨且緊迫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要意識到農耕文化的重要性,加強對農耕文化的保護力度,加快對農耕文化的現代轉化,以實現農耕文化的不斷傳承。
傳承農耕文化的意義
農耕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體現和反映了傳統農業的思想理念、生產技術、耕作制度及中華文明的內涵。農耕文化的傳承不僅關系到我國農業的發展,也關系到中華文明的傳承。
第一,傳承農耕文化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耕文化脫胎于農業,是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關于農業生產規律的認識和總結,是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農業的發展關系到國民的生存。漢景帝就曾經說過:“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農業和人的溫飽息息相關,沒有溫飽,經濟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雖然傳統農業的技法對現代農業幫助不大,但傳統農業蘊含的“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哲學思想放在今天也依舊適用。例如,“斧斤以時入山林”等思想是在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耕作原則,蘊含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一原則如今依然指導著現代農業甚至是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提醒我們以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發展,考慮土地的承載力,實行輪耕輪作的生產方式。由此可見,傳統農耕文化依舊助力著現代農業的發展。
第二,傳承農耕文化關系到鄉村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該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農耕文化是鄉村文化的一部分,傳承農耕文化有利于打開振興鄉村文化的突破口,有助于挖掘農村特色文化,促進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提高鄉村的人均收入,吸引本地人回鄉創業,提振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巨大推動力。
傳承農耕文化的困境
近年來,隨著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提出,人們逐漸認識到農耕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傳承農耕文化還面臨著一些困境。
第一,產業調整對農耕文化的生存土壤帶來沖擊。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機器生產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在農業逐步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時,傳統農業也受到了極大沖擊,之前的生產技術和耕作方式被拋棄,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不能很好地融合,因傳統農業而誕生的農耕文化自然受到了影響。除此之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原本的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業的比重逐漸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從事工業和服務業領域的工作,農民的數量越來越少,農耕文化的傳承人群體數量縮減。
第二,對農耕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農耕文化的內涵豐富,并不僅指農耕技術、耕作方式等,而且包括節氣、文學、哲理等精神層面的內容,可以說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目前很多人對農耕文化的認識不足,將農耕文化簡單地等同于農業生產方式或農業耕作方式,這大大影響了農耕文化的影響力。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宣傳力度不夠。近年來,雖然弘揚鄉村文化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沒能深入挖掘當地特色農耕文化,沒有站在特色農耕文化的角度進行宣傳,導致對農耕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影響了地方農耕文化的傳承。
傳承農耕文化的策略
因為農耕文化的傳承存在著一些困難,所以探索農耕文化的現代發展之路是十分有必要的。想要讓農耕文化在現代社會繼續發光發熱,就必須加快農耕文化的現代轉化腳步,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將傳承農耕文化與節慶活動相結合
對農耕文化的推廣普及工作來說,政府是主體力量。而政府想要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就必須調動群眾的力量,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只有這樣,農耕文化才能真正走進群眾心中。節慶活動是最能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的一類活動,政府可以通過將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節慶活動結合來增強農耕文化的宣傳力度。
一方面,農耕文化和傳統節慶活動結合。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起源于傳統農業,如中秋節就是為慶祝農業豐收而設的節日。可以說,這些傳統節日也是農耕文化的一部分。政府可以將這些傳統節慶活動和農耕文化的傳承結合起來,舉辦一些大型娛樂活動,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例如,可以在中秋節前后舉辦“曬豐收”之類的活動,相關主辦單位可以在網上征集關于農產品豐收的照片或者文章,在官方網站開展廣大網友參與的評選活動,讓網友在參與的過程中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對農耕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另一方面,推動農耕文化與新興節日融合。2018 年,我國設立了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民的關懷,也從側面說明了國家對農業發展和農耕文化的重視,為農耕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范本。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農耕方式,各地可以充分挖掘當地的特色農耕文化,為這些特色的農耕文化設立一個本地特色節日,通過舉辦節慶活動的方式來弘揚當地的特色文化,逐步吸引本地人、周邊地區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參與其中,一步步提高當地特色農耕文化的影響力。
以文旅融合發展的思路推動農耕文化的現代轉化
各地可以挖掘當地的特色農耕文化,將農耕文化與鄉村旅游業相結合,以提高農村經濟收入,使農耕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發揮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時代價值。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旅游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往千篇一律的旅游景點不再符合人們的出行需求,發展特色旅游產業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將農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結合,既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出游需求,也可以促進農耕文化的現代轉化。
第一,適度開發農耕文化旅游項目。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向往安靜悠閑的鄉村生活。各地可以立足實際,在收集整理當地農業生產生活資料、收藏農耕時代的生產生活器具、留存村史村志等的基礎上,根據游客的不同需求挖掘農耕文化特色,合理開發農耕文化旅游項目。例如,可以建設農耕文化體驗館、非遺項目體驗工坊等,開發傳統古村落游、農家樂項目等。
第二,大力推廣農耕文化旅游項目。融媒體時代,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可以將具有地方特色的農耕文化旅游項目以視頻、音頻及圖文的方式更好地展示給公眾,使更多人關注農耕文化、了解農耕文化、愛上農耕文化,營造出人人參與傳承農耕文化的良好氛圍。
各地文旅部門可以與農耕文化相關企業、機構合作,在新媒體平臺上推廣農耕文化相關旅游項目。比如可以通過組織“打卡游”“隨手拍”“鄉村風光攝影大賽”等活動吸引更多人深入鄉村進行旅游,并在旅游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農耕文化。
傳承農耕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對其進行現代轉化是主要的傳承方式。在對農耕文化進行現代轉化的過程中,要正確理解農耕文化的內涵,科學規劃農耕文化的傳承路徑,確保農耕文化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文明社會,從而更好地為現代化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www.007hgw.com/w/xf/265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