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獨立性的培養
葉圣陶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這確是先生集畢生研究的真知灼見!為什么“教是為了不教”呢?盡管它的內容豐富,是一個完整的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但是否仍可闡釋為:在教育中培養孩子形成獨立求學求生的知識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使之能夠離開家長、教師的庇護、輔導而“放單飛”。這就是說獨立性的培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我們許多家長在對孩子早期教育中忽視了對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對孩子生活包攬一切,使孩子的創造潛能受到抑制,思維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僵化,缺少健全獨立的人格,無形中為孩子日后成才設置了障礙。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尤為重要。
一、家長要確立正確的教育觀
1、要確立為國教子的觀念
孩子屬于家庭,更屬于祖國,孩子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興旺。未來世界是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質的建設性人才。只有具有競爭能力、生存能力、獨立能力、創造能力的人才能在未來立于不敗之地,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往往以孩子小為理由,事事代勞,處處關照,使孩子養成“有手不做事、有腿不走路”的不良習慣。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摔倒了,母親不是平靜地鼓勵孩子“自己勇敢地站起來”,而是驚慌失措地跑上去抱起來千哄百哄,還朝地上跺兩腳罵兩句。我們能扶孩子一時,卻扶不了他一世。過分的保護只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獨立性受到壓抑,自尊心受到傷害,或者形成倔強、暴躁的性格,或者形成膽小怕事缺少主見、自卑的懦弱性格,這兩種性格與二十一世紀的建設性人才所要求的素質都是不相適應的,也不是我們家長所希望的。獨立是孩子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之一。
2、要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
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為社會提供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成員,而決非向社會輸送某個領域的專門人才。因此,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優良的個性品質,健康的人格和獨立自主能力。但有些家長只注重對孩子的知識性教育,讓孩子三歲練書法、四歲學鋼琴、五歲上小學……并引以為自豪,而對于生活中的瑣事無所不包,使孩子生活中失去獨立性、創造性,缺乏自主能力,養成了事事都依賴父母的不良習慣,自然也就缺乏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曾看到過這樣一篇報導:一位即將被國家派出留學的研究生在出國的前夕退縮了,原因是無法照顧自己的衣食住行,這些現象讓我們深感憂慮。家長應以此為戒,走出教子誤區,明確家長在家教中應擔負的任務和職責,為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創造良好的家教氛圍。
二、給孩子創造獨立自主的機會
3歲以后的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并覺得自己有能力,由此強烈的獨立愿望便在心中油然而生,加上活動空間的擴大,對周圍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什么都想自己來。家長應了解孩子心身發展的規律,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為培養其獨立自主能力創造機會。
1、要讓孩子逐步學會自理
幼兒教育大師蒙臺梭利曾說:“要讓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他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們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因此,父母要從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開始逐步培養他的獨立能力,孩子要想自己動手,父母不必多慮,不仿讓他試試,自己可在一旁指導。比如,怎樣把衣服疊平整,怎樣把被子疊整齊,吃飯前如何擺放好凳子、筷子。家長洗衣服時,孩子來幫忙,不妨給他個手帕或手套一類的小東西,在他學洗的過程中,教他要領,鼓勵他,并及時給予肯定和恰如其分的表揚,讓他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這樣既從而保護了孩子可貴的積極性,又使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很快得到發展。
2、幫助孩子自己處理一些簡單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齡,要求孩子對一些簡單的事物進行判斷,做出選擇,助長孩子的獨立性。小外甥貝貝生病了,媽媽和他一起到醫院看病。到了醫院,貝貝自己去排隊掛號,到醫生那里,自己向醫生說明病狀,回答醫生提出的問題,然后拿著處方去劃價、交錢、取藥,整個過程,媽媽只是跟在后面稍加提示,8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獨立完成了。對于一些事,孩子不是不愿或不能去干,而是家長沒有給他們鍛煉實踐的機會。孩子正是通過這些事情的鍛煉,逐漸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3、注意保護孩子的自主意識
孩子到了3歲左右,由于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做,甚至希望自己也能夠跟大人一樣從事各種活動。這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大膽地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要給孩子以充分的自由,要求幼兒不要只會模仿成人,要敢于大膽自由表達自己的意志。對于孩子的好奇和探索心理,家長應予以關注和尊重,要主動為孩子創造做“小主人”的環境和機會,盡量為孩子創造發展個性的廣闊天地。在一切活動中,除了提倡團結、友愛、互助之外,還要積極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就要做好”,只有讓孩子去探索,去實踐,才能使孩子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
三、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肯動腦筋,思維活躍,家長如果能夠正確地引導,可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創造潛能得以發揮,遇事有主見。反之,如果孩子的獨立活動和獨立思考的機會被“剝奪”,久而久之,孩子會滋長惰性,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家長的正確引導對孩子的日后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引導孩子注意觀察
平時,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外出散步,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事物,四季交替之際,讓孩子注意觀察周圍花草樹木的變化;下雨時,可以帶孩子聆聽有節奏的雨聲,欣賞美麗的雨景,下雪時,讓孩子觀察樹上、屋頂的新景色以及感受一下溫度的變化。周圍世界中,日月星辰、花草魚蟲、車輛行人等,都是孩子豐富多彩的觀察對象。在觀察中,父母要引導孩子去看、去聽、去想,在看、聽、想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2、通過講故事幫助孩子獨立思考
孩子很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往往能把孩子帶入一個充滿幻想的神奇世界。聽故事時,孩子的大腦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他要想象故事中主人翁的形象、動作,想象故事情節內容的發展。因此,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時,要經常給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去思考。比如,孩子都喜歡聽三毛的故事,家長可根據故事情節問孩子:為什么三毛處處受人欺負,為什么三毛會挨餓、受凍,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在家長的啟發下明白貧窮就會挨餓,落后就要挨打,從而啟發孩子從小要勤奮努力,激發孩子的愛國主義熱情。還可以由家長開個頭,讓孩子接著講,這種續編故事或讓孩子看圖編故事的方式,都能有效地促進孩子思維能力的發展。
3、鼓勵孩子開展各種游戲
游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在游戲中,孩子態度積極,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比如如何把游戲做成功,如何處理小朋友之間的矛盾,如何開展比賽,如何取得第一名等等,需要孩子自己去動腦去解決,啟發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的辦法。從而鍛煉孩子的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總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對于孩子一生的發展、長大成才,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應高度重視,科學施教,不可希翼他一蹴而就,立竿見影,應循序漸進地進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