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內心陰霾走近心理探索——淺析心理科學劇《超越絕望》的創新意識
從《走進科學》到《百科探秘》,從《原來如此》到《文明密碼》,科教類節目從創辦之初,就秉承“科學探索”的理念,大到宇宙的奧秘,小到身邊的話題,會引發人們好奇心的問題都是探索涉獵的領域。但是唯有內心不被陽光照射的角落是一片禁區,無人探索。不是因為意識不到心理問題的存在,只是困惑于以怎樣一種更人性化、更科學的形式去探索和展現。所幸,2010年初,CCTV10精心制作的“心理科學劇”《超越絕望》成為了科教類欄目勇于嘗試的開山之作。時至今日,其創新的表現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價值仍值得我們不斷探究。
一、節目的思想性分析
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各種社會矛盾增加,競爭壓力加大,工作節奏加速,使得國民心理疾患和社會問題日益凸現。心中無法排解的苦悶長期找不到發泄的出口,就會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大部分人認為“精神疾病是一種恥辱及人格的軟弱”,這種誤解往往會貽誤病情的治療。直至產生了與常人迥然不同的怪異行為時,心理疾患才受到了重視。
《超越絕望》系列節目揭開了心理治療的神秘面紗,引導觀眾以正確的態度來看待心理疾病,力圖喚起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和對心理疾患的科學認識。正如節目主創人員所述,“節目在講述故事、展示治療手段的同時,希望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人應該如何面對困境,如何自我暗示、自我調節。”
在《超越絕望》系列節目中,選取了4個典型的真實故事,以拔頭發的小女孩、酗酒失業的中年人、精神分裂的建筑設計師和自殘手臂的大四男生為案例,和心理治療師應力一起,再現這些來訪者怪異的行為,分析他們背后的心理隱患,運用不同的心理治療手段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在這四期節目中,分別介紹了獨具特點的沙盤游戲、繪畫治療、心理治療和脫敏治療等治療方法,使觀眾認識到了全新理念的心理治療。在講述故事的同時,緊密結合心理治療,力圖以最直白的語言和最直接的情景再現,更好地普及心理科學。《超越絕望》既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同時又不乏獨特的科學內涵。
當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切不可為盲目追求視覺效果、吸引觀眾眼球,而過分渲染心理疾病的病態程度,引起觀眾對心理疾病患者的輕視和對心理疾病的恐慌。這個分寸,要拿捏得當。
二、節目的藝術性分析
1、新穎的節目樣態
目前,國內的心理節目多為訪談性質的專題片,是“真實的心理案例”與“心理專家點評”相結合的“1 + 1”模式,即當事人在演播室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而專家則據此分析、評論,進而提出解決方法。無論是央視的《心理訪談》,抑或是地方衛視的《心靈花園》,無一不遵循這種模式。這種模式采取的電視表現手段,如:現場個案訪談、外采的模擬短片和心理測試游戲,增強了節目的表現力和觀賞性。但是為了取得吸引眼球的播出效果,節目極盡渲染之能事,無形中損害了當事人的隱私和尊嚴,缺乏人文關懷,影響到當事人的現實生活。而且在心理治療的專業性上也有所欠缺,使得實質性的效果甚微。
但是重慶衛視的《霧都夜話》所展現的欄目劇就解決了這一方面的困擾。在《霧都夜話》的開篇,便說“這不是電視劇,這是真人真事,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自己演自己的故事。”這種做法,既保證了節目的故事性和真實性,同時又沒有損害到當事人的隱私。但是在該欄目劇中,故事的演繹是主體,對觀眾的啟發和教育卻不夠重視,難以發揮電視媒體教育大眾的社會職能。
鑒于此,“心理科學劇”《超越絕望》吸取了專題片和欄目劇的優勢,而擯棄了它們的劣勢,開創了一種新的節目樣態,即借助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劇本,以情景劇的方式,適時穿插講述科學的心理學知識,串聯節目的不再是主持人,而是連接“戲內戲外”的權威專家。
“心理科學劇”很好地體現了電視“現實延長”的特性,以這種形式來講述科學的道理,用情節來吸引人,而不是單純依靠枯燥的講解,完整而生動地展現了心理治療方法的運用和治療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比如在《沉默羔羊》這期節目中,觀眾一定難以理解看似簡單的沙盤游戲在心理專家了解、治愈精神患者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在連貫的情節中穿插專家的講解、點評和分析,使觀眾產生的疑惑立刻得到解決,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同時也避免了觀眾的視覺閱讀疲勞與障礙,把電視文本的懸念和觀眾的渴求在一個個情景短片中逐漸鋪陳出來。
“心理科學劇”使得科教節目的形態從以“講述”為主轉變為以“再現”為主,生動的細節點綴和大膽使用的大特寫畫面,增加了節目的可視性和真實感。當然,這種“真實”是著眼于事件的真實,而非“人物的真實”,由演員出演劇情,采用化名,這樣就很好地保護了心理患者的隱私,體現了對他們的尊重和人文關懷。心理專家以“劇中人”和“局外人”的身份,不停跳出、跳入事件,既讓觀眾感受到了事件的真實性,同時也以“旁觀者清”的姿態,冷靜地闡釋了心理治療的科學進程,增加了權威性。
2、獨特的敘事結構
電視節目創新一直為業界所關注,而敘事結構的創新成為了電視節目創新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突破口。敘事結構就是對素材進行選擇和組合的過程,不同的結構不僅會產生不同的敘事效果,更表達了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通常,按照有無時間邏輯將敘事結構分為“線性”和“非線性”兩類。
國內大多數的心理節目,如《心理訪談》,多采用線性的敘事結構,即先介紹精神患者的病情以及造成的原因,繼而對癥下藥,指出治療方法,敘事線索單一。但是在《超越絕望》的四期節目中,其敘事結構并非如此簡單。以心理專家應力為主線,在與精神患者的接觸中,首先看到了他們的怪異行為,接著不斷深入他們的內心,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觸中,循環往復,直至徹底治愈精神患者,敘事線索呈現為螺旋式上升。隨著心理治療的逐步深入,精神患者患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完整的故事,逐漸顯露在觀眾面前。層層剝繭抽絲的過程,使得觀眾始終保持較高的關注度。同時,借助具體的案例,觀眾對獨特的治療方法有了清晰而完整的認識,并且印象深刻。
這樣的敘事結構,使得心理專家猶如“探索隊”的隊長,引領她的隊員們——觀眾,不斷地體驗心理科學探索的復雜過程。通過理性分析、科學實驗和實證調查,尋求真相和解決方案。這種敘事結構,實際上也符合了該欄目的定位,即注重科學探索的過程,并強調與觀眾一起經歷該過程。因而,《超越絕望》這期系列節目同時也加強了《百科探秘》欄目構建的整體性和影響力。
3、 多元的敘事元素
作為一門綜合藝術,電視主要通過畫面、聲音和文字的綜合運用進行敘事。
畫面語言是電視的本體語言,通過光影的明暗、色彩的變化、鏡頭的組接等綜合運用,完成電視敘事。在《超越絕望》中,情景劇和專家講解之間的相互穿插,帶來了獨特的時空分割感。但是使用不當,便會造成觀眾的邏輯混亂和理解障礙。因而,當情景劇的人物和場景不斷變換時,專家的服裝、所處的場景始終是不變的,并且這兩種場景在用光上明顯地采用了“明”、“暗”兩種不同的色調,便于觀眾在觀看時能理解節目的編排意圖。而在描寫精神患者的精神世界時,使用的是黑白影像。在與彩色影像的對比中,更說明了精神患者的壓抑心態和渴望被人認知的情感沖動。在表現精神患者狂躁不安的內心狀態時,平穩的鏡頭已難以達到要求,搖晃拍攝和抖動拍攝加深了畫面的表現力。譬如《傲慢與偏見》這期節目中,在拍攝嗜酒如命的中年男人時,用極度搖晃的鏡頭將他醉酒撒瘋的狀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甚至大膽運用廣角鏡頭扭曲中年男人的面部,來反映他和妻子爭吵時的胡攪蠻纏。而通常這些攝像技巧只有在電影中才可略見一二。因而,電視節目的制作已不必拘泥于最初的定式,借鑒電影的優秀技法,利用精巧的畫面編輯手段實現編輯意圖,使觀眾飽覽視覺盛宴,加深印象。
但是過多的畫面創作技巧,過于精致的編輯,反而會有損節目的真實感,視覺沖擊和真實性這兩者的取舍值得考量。筆者建議,一種解決的方式是,在片后增加對現實中治愈后的心理患者的采訪(可以對他們的形象進行模糊處理),由他們簡短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對比前后心理狀態的反差,使得觀眾對節目的真實感有所認同,同時也便于說明心理治療的影響力。
作為一種敘事語言,聲音對電視而言決不是簡單的附屬。聲音元素,尤其是音樂,能夠有效地調節敘事節奏、抒發敘事情感。在心理科學劇中,反映精神患者內心的矛盾、掙扎以及與家人的沖突時,音樂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節奏明快的音樂能夠渲染緊張激烈的氣氛、凸顯矛盾,而節奏舒緩的音樂則體現了精神患者心理防線的逐漸瓦解。而當懸念迭起時,音樂的使用往往能使這種效果得到加強。比如:在《剃刀邊緣》這期節目中,當精神患者宇航應心理專家的要求繪畫時,伴隨著宇航飄動的畫筆,充滿迷幻色彩的音樂即時響起,引發了觀眾極大的好奇心,思索著宇航會做出怎樣一幅不同于常人的畫,心理專家又是如何通過一幅畫了解、治愈患者的。音樂在觀眾卷入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正是因為《超越絕望》綜合靈活地運用了多種敘事符號,使得這部心理科學劇給觀眾帶來了與眾不同的敘事效果。基于這種敘事效果,普及心理治療知識的意圖才可以有效地實現。形式的運用和創新,最終要對內容起到幫襯作用,才可以使二者達成統一。
總之,心理治療學是一門研究人的科學。《超越絕望》用全新的觀念向觀眾傳達了不一樣的心理科學,讓抽象的心理學走下神壇,被常人認知與理解。心理科學劇開辟了一個好頭,將電視劇元素與專題節目的采訪、解說相結合,使觀眾經歷了一場非凡的心理探索之旅,了解并接受了真實的心理治療過程。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超越絕望》的四期節目中,懸念的牽引與鋪陳,使觀眾進入了精神患者的內心世界,專家的答疑解惑為觀眾梳理了其中的玄機。但觀眾是被裹挾進故事中的,是被動思考的。其實專家的講解部分可以融入更多的發散性命題,留下更多的提示線索,給觀眾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間。有了思考,才會促使觀眾接著看下去。就像福爾摩斯判案集一樣,愿意看的讀者一定也在充當福爾摩斯,幫他判案。
參考文獻
【1】周小喬:《從Discovery看中國科教影視的發展空間》/《影視畫外音·當代文壇》2007. 6
【2】姜照君:《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教電視節目創作道路芻議》/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年
【3】高蕾:《科教電視節目“故事化”手段的應用——以〈走近科學〉為例》/《聲屏世界》2009年
【4】項華、馮鑫麗:《中美電視科學教育節目的此較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07年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