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藝術運動對中國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
一、裝飾藝術運動概況
裝飾藝術運動在西方是一種服務少數上流階層的藝術設計運動,它是20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設計運動之一。裝飾運動興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歐洲,“它的稱謂來由是1925年年巴黎舉辦的‘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博覽會’(the 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①,但裝飾藝術運動實際興起的時期更早于展會之前。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世界已經經歷了二次工業革命,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自然科學快速轉化為實用技術進入工業生產,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資本主義市場在世界的進一步擴張。時代經由工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實用藝術也需受到時代的感召改變自身的表征,方能適應新的需求。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擺脫戰火后的普遍繁榮,享樂主義滋生的巨大消費需求為新的設計和藝術風格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這一歷史條件,促使新實驗產生的契機。
資本主義新興的現代藝術流派的思想,為裝飾藝術運動提供了精神的養分。這些現代藝術流派思想中,立體主義繪畫中抽象簡化的表現手段,對創作者主觀意識的重視;未來主義作品中對現代科技帶來機械工業文明的推崇,歌頌嶄新的新世界,追求強大力量推進社會變革。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在圖形形式語言以及安排上,展現了對傳統規則的反叛,對過去文明的叛逆。同時,裝飾藝術運動也受到了當時并行發展的現代主義設計的影響,它的靈感來源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來自埃及、阿茲特克和非洲等原始藝術,也有時尚的俄國芭蕾舞劇、汽車等時代產物的啟發和引導。裝飾藝術運動正是在這樣的迫切建立新的藝術形態浪潮的趨向中,最先發端于法、英兩國并逐漸在歐洲其他地區、美洲甚至亞洲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量的新的裝飾動機使機械形式及現代特征變得更加自然和華貴,可以作為一條新的探索途徑。這種認識,普遍存在于法國、美國、英國的一些設計家之間。裝飾藝術運動對多項藝術設計領域都產生了影響,其中包括建筑外部裝飾、室內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以及平面設計等等。在平面設計中,這種運動的視覺風格更加簡練、注重對比,強調突出形象,注重設計意圖的表達,這些方面都使我們看到誕生于手工藝的裝飾藝術服從于設計意圖,已經具有現代設計的特征。
二、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書籍裝幀發展概況
20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專業美術院校開始逐步建設發展,為適應新興的商業市場環境,院校開設了圖案、招貼、裝潢等一系列商業美術課程,教育的蓬勃發展培養出優秀的美術人才;民國時期一些書籍裝幀設計大師,就是于這些藝術院校中系統學習,又通過到歐洲和日本留學的方式接觸當時西方先進的藝術流派,為當時書籍裝幀吸收現代設計理念提供了思想與技藝的準備。
另一個重要的社會背景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書籍不再只是面向少數知識分子的,而是轉換為面向社會大眾的文化產物,在中國趨于普及化、大眾化和生活化。書籍刊物以市場需求為準開始分化為不同類型,其中尤其以一些左翼思想的革命文學家和藝術家所提倡促進的書籍裝幀設計,這些設計融貫東西,將裝飾設計與書籍內容精神結合起來,具有叫高層次的美學價值。由于當時的市場及經濟條件,書籍裝幀沒有對書的成冊形式,或是材料運用有較大的突破,書籍的范式主要還是以平裝——包括騎馬釘和包背裝為主,有少量從西方引進的書籍為硬質的精裝本,但并未成市場主流,民國時期的書籍裝幀設計,還是停留在封面設計、內頁版式編排、字體設計等層面上,其中書籍的封面設計自由度最大,設計的目的明確,是與現今書籍設計理念相關度最高的一項設計內容。為了滿足封面畫創作的需要,多數藝術家踐行了魯迅先生所提出的“拿來主義”,不管是古典主義還是現代主義,不管是來自歐洲和美國,有利于實現本土藝術現代化的風格、形式都被吸收和利用,這種趨勢非常明顯地呈現一些 藝術家設計的書籍封面上。著名設計師錢君匋在介紹自己的創作心得時,談及創作手法收到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的影響,而這些主張思想同時也是“裝飾藝術運動”重要的靈感來源。
三、裝飾藝術運動對中國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
(一)圖形要素的影響
受到裝飾藝術運動的影響,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時期的中國書籍裝幀設計從造型語言來說, 它趨于幾何但不過分強調對稱, 趨于直線但又不囿于直線。相較于新藝術運動,圖像抽象化的程度更高,對有機形的概括簡化更具設計師的個人風格。例如魯迅作品《墳》(圖1)的封面設計,圓與三角形、直線與弧線,簡化后的墓地場景充滿了充滿了生動的意趣與現代美感,元素間形狀、大小、位置對比強烈,設計師陶元慶將東方式“意境”與西方形式風格結合,創作出這部回味雋永的優秀作品。
其次,圖形元素鮮少使用“S”型曲線,線條強調幾何式的規整因此圖形的外輪廓多呈現直向方式,或是幾何圓形裁切的弧形部分。圖形元素間鮮少有復雜的交叉、重疊與延伸,多為簡潔的并列或是發散,而發散的斜線又使得構圖充滿速度與力量感。例如1937年錢君匋設計的《興中月刊》(圖2)封面,鋤頭和洋輪被簡化為單純的直線和弧線,斜向構圖和大小面積對比讓人聯想到英國裝飾藝術運動設計師科夫的作品,彰顯出工業產物的速度與力量。
再次,異域風情的造型形象開始在書籍封面中出現。設計師龐薰琹1934年為《現代》雜志四卷第一期(圖3)設計的封面,兩個相互重疊的人像只以線構成,這種簡潔、富有意趣和幽默感的造型與法國設計師——讓·卡盧筆下《名利場》封面類似,這不能不讓人推測國外的留學經歷使龐薰琹接觸到了時尚的“裝飾藝術運動”的設計作品,并受到了影響?!夺葆濉罚▓D4)1926年初版封面選用的是設計師陶元慶一幅裝飾畫舊作,具有非洲藝術特色的畫面中三人正襟危坐,頭部的動作暗示著人物在進行思考,但身體依舊是紋絲不動,形象生動地詮釋了 “彷徨”的內涵。雖然并非專為書籍所作,造型風格充滿異域色彩,但畫面切合主題精神,充分反映了當時設計師“西為中用的”設計思路。
(二)色彩要素的影響
設計作品運用多種色彩對比,呈現鮮明、強烈的藝術特征。鮮紅、鮮藍、鮮黃、鮮橙以及金屬色受到了特別的重視。單色漸變增強了畫面圖形的空間感和質感,同時營造出一種奪目、時髦的視覺效果。1929年聞一多設計的《馮小青》(圖5)小說封面,使用黑白灰強烈明度對比的同時加入鮮紅色,使得畫面穩重的同時不乏鮮明的活力,色彩對比映襯了小說內容中的情節沖突,側面影射了女主人公跌宕坎坷的命運。
(三)肌理要素的影響
設計師受到裝飾藝術運動的影響,在書籍裝幀設計中使用拼貼、暈染等手法,增強了不同材質的對比。1928年的《歐洲大戰與文學》(圖6),設計師錢君匋模仿了達達主義的拼貼手法,將不同肌理的圖與底相互穿插,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主體圖形非常抽象簡潔,戰爭爆炸的放射線、炮口與硝煙、人物的面龐都帶有強烈的“裝飾藝術運動”的特點,形象鮮明而突出;底圖使用了印刷有大段文本的紙張進行拼貼,整個畫面完美貼近戰爭與文學這一主題,同時具有趣味性。1933年龐薰琹設計的《夏洛外傳》(圖7),顆粒質感的人物皮膚與簡單的黑色線條勾勒形成對比,充滿了詼諧與時髦的審美情調。
通過分析這些書籍的裝幀設計,從圖形要素、色彩要素、肌理要素三方面與裝飾藝術運動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看出裝飾藝術運動對中國美術及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這種影響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傮w來說,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書籍裝幀設計,是貫徹了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思想,將先進的、科學的美術理論與形式為己所用,但作品并沒有追求“裝飾藝術運動”內涵的真意,設計師也不是流派的忠實追隨者,國內的設計師們更希望用這種新式的、流行的表現技法融合社會實際和民族審美精神,賦予傳統視覺符號一定現代性質。這些多姿多彩的設計作品,不僅成為現代中國書籍設計的基石,而且也給予當今書籍裝幀設計以啟迪。書籍設計的出發點并不是一味追隨流行,而是要以書的本體內容為出發點,吸收新的設計思想和設計表現技法,并挖掘民族傳統文化中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形式或元素與新型表現手法相結合,創造出飽含文化內涵又具時代風尚的作品。
注釋:
1王黎黎.1925年巴黎博覽會與裝飾藝術運動【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2
參考文獻:
1.呂敬人.書藝問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10
2.趙健.范式革命[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10
3.李國慶.民國時期書籍裝幀藝術研究[D].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郭秋惠.裝飾藝術運動及其風格[J].裝飾,2004.9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