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乎網看UGC平臺自組織運行機制的弊端
一、基于UGC平臺的知乎網
用戶生成內容(UGC)是Web 2.0 時代重要的互聯網信息資源生產與組織模式。UGC(user-Generated Content)于2005年由網絡出版和新媒體出版界提出,廣義上指用戶以任何形式上傳到網絡上的所有數據。狹義上,UGC指用戶將自己原創的內容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展示或提供給其他用戶,特指其內容在互聯網上公開可用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性。UGC的主要生產平臺是社會化媒介,具有大規模業余生產和復制、分布式存儲、協同過濾、社區認同等特征。基于UGC平臺的多元化社會化媒體發展的風聲水起,其中網絡問答社區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網絡問答社區指用戶在互聯網上根據自身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由其他用戶給出問題相應的答案,同時所提的問題與答案繼續作為搜索結果被其他有類似疑問的用戶所發現和傳播。一般的傳統的網絡問答社區如“百度知道”、“搜搜問問”會通過某種懸賞機制發動其他用戶來創造答案。而于2010年12月開放上線的知乎網更加注重社會化交互,通過人際網絡關系形成的知識問答社區,更符合web2.0時代媒介生態環境的特征。它融合了twitter的關注方式、Wikipedia的協作編輯和Digg的用戶投票等機制,將這些現有 Web2.0 產品的分散功能重新組合,成為了國內最有影響力的虛擬知識問答社區之一。
二、從知乎網看UGC平臺自組織運行機制的不足
自組織是不依靠任何外來干預獲得一種空間、時間、或功能的結構,最終構成系統的過程。最早提出自組織理論的是德國理論物理學家H.哈肯,此理論認為系統的進化都是系統自組織的過程。UGC平臺本質上也是按自組織機制運行的,從信息內容、用戶間關系、用戶與信息間關系都體現了這一特征。維基百科、Facebook、微博等UGC平臺上運行的社會化媒體都是通過自組織的形式運行信息系統,通過最小的管理成本獲得極大的組織性,其傳播力也非一般傳統媒體所能及的。
然而盡管自組織機制內在的“協同性”能夠幫助系統逐步從無序向有序演化,但是完全放任的自組織信息生產和傳播機制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有序狀態。隨著系統不斷處于動態的變化與發展,UGC平臺內部會出現持續的不平衡性。一方面UGC中的信息在時間上處于單向性流動,在內容信息的流動上處于多向性。另一方面在信息和信源空間分布上處于不均勻性并且信息運動具有絕對性。因此自組織信息在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信息流動的不可控。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自組織臨界性(SOC)研究指出,系統自組織運行并非總是呈現平衡漸變式的發展狀態,當自組織系統長期偏離平衡,就會帶來系統混亂無序的后果。
因此無外力約束下的自組織信息會生成大量的垃圾信息,這些偏離道德和理性的冗余信息內容不僅在傳播的過程中會給信息接受者帶來負面影響,同時篩選這些信息需要一定的媒介素養和大量的時間成本,這也給讀者增加了去偽、攝取有價值信息的難度。這些問題不僅出現在用戶流量巨大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在較為小眾的社交型網絡問答網站也面臨信息資源不可控的難題。
以知乎網為例,知乎網在2012年開放上線初期采用邀請制注冊方式,通過發郵件邀請好友注冊。上線前兩周約200位用戶,幾乎全部來自IT創業圈,在較小范圍內圈入同領域的精英和專家,這時候雷軍、李開復等跨界的意見領袖貢獻了很多高質量的回答的,還有唐巖等一些業內知名但在社交媒體中鮮有聲跡的專業人士,也將知乎網作為自己的發聲渠道。因為設有較高的門檻和審核機制,無論是問題還是答案都高質高量,沉淀下來的優質內容資源吸引更多個行業用戶的加入。而從2013年3月知乎網向公眾開放注冊起,在接下來的一年知乎網注冊用戶迅速由幾十萬攀升至上百萬。
隨著開放注冊用戶流量激增和“入門審核”門檻的降低,知乎用戶從最初的只圈入精英和專家階層發展到人人都可以加入參與,真正進入“大規模業余生化”產的時代。然而隨之而來的就是信息過載、量多而質低的問題,面臨內容失控的風險。盡管創始人周源一再強調知乎網重視內容的高水準,但是仍然無法控制隨著用戶基數增加各種信源背景不一所帶來的內容資源質低量大,社區內混亂無序的狀態。一旦有人開始向論壇發布無意義、干擾性的帖子,破窗效應(即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不可避免。知乎網從最初遵循“謹慎思——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客觀回答——在熟知的領域給出合理答案”到后來隨著用戶陡增,一些知乎用戶不肯自己探索而是一味的提問,導致問題同質化嚴重相似問題泛濫;而問題的規模變大,有意義的回答也變得越來越稀缺。不少用戶的回答以戲謔、帶有明顯主觀偏激性的答案來引起關注。知乎網內甚至還出現了通過私信和回復進行代購交易的信息,這讓知乎網嚴肅友好的知識討論氛圍變得不再純粹,有價值的信息內容變得罕見更多的是冗雜的垃圾信息。
2014年年初,根據知乎網用戶統計,很多知乎名人和意見領袖如佐藤謙一、徐小平、李開復等離開了知乎網,其中一些人甚至刪掉了個人頁面。這些貢獻了很多優質內容的知名用戶擴大了知乎影響力,但他們的出走也暗示知乎網原有的優勢可能隨著用戶流量的增加、自組織的無序逐漸消失。
盡管預知到危機的知乎網事先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抑制社區內的內容失控,比如允許自組織用戶通過“投票”、“點贊”的方式幫助判斷和篩選有價值的信息,通過社區的群體共同去投票來評判答案的價值。但是投票、點贊機制還存在馬太效應。知乎上的“紅人”給出的答案往往會得到極高的關注,盡管他們回答的問題并非是自己熟知和擅長的領域,難以給出最權威和客觀的答案,但部分用戶迷信名人效應左右了答案的優質率。同時這些“紅人”更容易進入用戶首頁的信息流中,而后注冊的用戶即使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回答,也因為關注度較低無人問津。這就使信息內容的判斷存在極大的主觀性,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內容被遺棄。
隨著用戶的關注程度下降,信息內容失去意義,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內容被湮沒于龐雜的信息噪音之中而難以得到傳播。原來建構的結構被打散,局部的UGC可能重新回到零散無序狀態。因此單純依靠完全放任的自組織機制是難以實現有序的系統運行,更難以凸顯出有價值的知識內容并使其傳播。
三、結語
UGC自組織機制的存在結構上的復雜性,自組織系統既可能逐步發展消解為無序狀態,也可能從較低程度的有序狀態向較高程度的有序狀態的提升。UGC 平臺由于眾多用戶的協作式參與,可以逐步優化結構,最終實現有序化運作。但是既要最大化的保證自組織的優越性,同時又要求生成和傳播優質內容,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自組織結構進行外界干預性的規范和管理。因此適度的規則是保證系統有序運行、知識順暢的生產和傳播的重要手段。克萊﹒舍基在《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中也指出,群體行為按照級別遞進,分別是共享、合作和集體行動。共享式群體行為中對于成員提出要求是最少的,合作是難度更高一級的群體行為,而協同合作是一種更深入的合作形式,因為它增加了個體與群體目標之間的張力。合作的基礎是交流,因此要進行符號的產生和反饋。要交談不變成辱罵或者灌水已經不易,更別說要求交談不離開主題進行協同合作了。因此任何群體如果決心維護一套社區準則,則必須存在某種強制性的機制。在合理的框架、引導和規范之下,用戶廣泛參與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在多元化、個性化、去中心化的的模式下逐漸實現自組織的有序化。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