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心理及行為調查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網絡心理及行為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虛擬空間的逐漸成熟而凸顯出來的一個熱點社會學、心理學話題。隨著該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成果的不斷取得,大學生網絡心理及行為在定義、特征、局限等方面表現出獨有的特征和內涵。本文將從大學生網絡心理及行為的基本內涵、局限不足以及對應策略等三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和論述。
一、網絡心理及行為概述
網絡心理及行為,并不是單純的某一學科的獨有話題。它不僅涉及到明顯的心理學、社會學知識,同時更加涉及到傳統倫理道德、管理、思想文化建設等當前社會發展的核心課題。因此,大學生網絡心理及行為調查以及相關的對策研究應該建立在對網絡行為的研究和界定的基礎之上。
(一)網路行為的內容
網絡行為作為一種隨著網絡虛擬世界的逐漸成熟而出現的一種新型社會行為,當前學界對于其的定義和界定還不成熟,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其進行了界定,當前較為主流的一種內容定義來看,網絡心理和行為主要是指民眾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的行為和心理。狹義范圍內的網絡心理和行為是指民眾所開展和涉及到的與網絡相關、依賴計算機才能夠得以完成的行為和心理。
(二)網絡心理和行為的幾種鮮明特征
對于網絡心理和行為的集中特征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利”和“有害”兩個基本維度上。主要的特征分析應該至少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復雜性。網絡心理及行為的復雜性主要來源于網絡心理和行為內容本身的復雜性。網絡虛擬世界在內容、用戶等的準入機制方面存在局限和不足:沒有明確的門檻和規范,大量虛假信息、不健康信息以及缺乏網絡道德的網絡用戶沒有被及時地清理和限制。其次是開放性。網絡虛擬世界的開放性指網絡虛擬空間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場域,并且充滿了各類信息和資源民眾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得以能夠自由瀏覽信息和獲取資源,這一行為的完成得益于網絡心理和行為中的開放性特征。最后是 虛擬性。所謂虛擬性是指網絡世界的存在是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等存在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虛擬性,它提供的網絡空間帶來了言論、學習等的便利,但其本質是虛擬的,是借助網絡和信息技術才得以存在的。
二、大學生網絡心理和行為調查
(一)簡述當前大學生網絡心理和行為
從相關調研數據分析來看,當前大學生網絡心理和行為在性別、年級、專業等方面基本持平,沒有出現明顯的差距和傾斜。男生所占比例58.3%,女生所占比例41.7%;從大一到大四的四個年級中,人數分別占到26.8%、25%、24.6%、23.6%;而文、理專業各占47.9%、52.1%。此外,從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現狀來看,當前大學生的上網場所主要集中在寢室、學校周圍的網吧、學校自身所設機房等三個場所,分別占到49%、25%、22.1%。從當前大學生上網時間來看,每天上網時間在2-4小時之間的占到了調查總數的66.4%,可見當前我國大學生的上網行為整體上處于一種可控的狀態。然而需要同時引起警惕的是,有接近7%的大學生每天的上網時間超過了六個小時。結合當前通行的對“網癮”的定義,這一部分大學生有著明顯的網癮趨向,需要及時得到糾正和引導。從當前的大學生上網的目的來看,上網主要是為了聊天的大學生站到了調查總數的15%,為了玩游戲的大學生占到了10.7%,為了下載電影、音樂等資源的大學生占到了最大的34%,而真正為了上網學習的大學生僅占到總數的不到24%。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前大學生的上網行為雖然表現出了當代大學生心理較為活躍,渴望與外界進行交流和溝通的特征,但同時當代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并沒有針對自身的學業等進行專門的學習。
(二)當代大學生網絡行為與心理中存在的不足與局限
從學界對當前大學生網絡行為與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來講,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和心理主要可以分為學習型、情感型、匿名型等三種。總體來看,三類不同的網絡行為和心理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促進:他們能夠接觸到更加廣闊的世界,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開闊自身對世界的認知范圍;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無疑為當代大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溝通帶來了巨大便利,。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大學生網絡行為與心理中存在著至少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和局限。
首先是網絡世界信息的嘈雜性對大學生的身心成長帶來不利影響。網絡世界的開放性和極大的自由度導致當前網絡世界中信息嘈雜,各種信息都能夠輕易通過網絡驗證而進入大學生的視野范圍。長期暴露在不良信息之下,導致大學生在身心成長的健康成長過程中面臨著更多的阻礙。比如暴力、血腥、欲望等主題的視頻、音樂、圖片、游戲等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來說是極具殺傷力的。
其次是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導致了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適應性能力下降。網絡世界中的虛擬性在一定程度上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著反差和錯位。這種反差和錯位的存在導致了很多沉迷于網絡世界的大學生在回到現實生活中時重新說適應生活的復雜性和難度。很多所謂的計算機天才在生活能力上卻存在巨大缺陷就是例證。
最后是網絡世界中的娛樂性導致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自控,出現厭學的不良情緒。網絡世界在游戲、綜藝等方面的娛樂性導致了很多大學生沉迷其中,貪圖享受其帶來的快感和感官上的享樂,這種心理一旦形成必然會導致其對現實生活中的學習等日常內容產生厭惡的情緒。
三、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和行為的措施
當代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和行為在上網目的、上網時間、網絡自身內容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和規范。具體來說,這種引導和規范行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構筑大學生上網綠色屏障。結合當前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網絡信息本身的嘈雜性,借助快速更新的網絡信息技術,對大學生上網行為進行技術性的保護,構建綠色保障,對大學生上網內容進行凈化。
二是傳播主流價值觀,在大學校園中形成健康上網的和諧氛圍。比如借助學校團委、社團等現有資源舉辦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傳播健康上網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針對性的網絡自控觀念;組織建立大學生專屬論壇或信息網站,根據大學生興趣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論壇和網站,讓大學生的上網行為發生在既定的健康場域和范圍。借助對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宣傳能夠幫助大學生在心理文化結構中樹立健康的倫理道德觀念,使其在上網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網絡行為和心理進行自覺地判斷和約束。
三是引導大學生學習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增強自身的自控能力。對于上網來講,大學生網絡行為是不可避免的,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因此,借助相關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來增強自身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就變得十分關鍵。從這個角度上說,各大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咨詢室,為大學生提供免費的心理咨詢,緩解大學生心理需求來幫助大學生提供自控能力。
四是加強溝通交流,嘗試借助有效溝通來滿足大學生對交流等的渴望。從相關調研結果來看,大學生上網行為中,“聊天”是其重要目的。因此,通過加強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多方式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借助有效溝通來緩解大學生內心對交流的渴望能夠有效地降低大學生對網絡聊天的以來。
四、結語
大學生網絡心理與行為在上網目的、上網方式、上網時間等方面表現出鮮明的自我特征。結合當前出現的大學生網絡心理與行為中的厭學情緒、網癮等問題,從有效溝通渠道的建設、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大學社團等活動的開展等幾個方面進行規范和引導顯得十分必要而且要。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