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信息技術點亮高中政治課堂-政史地論文發表
關鍵詞:信息技術、政治課堂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信息技術為教師獲取信息、拓寬教學視野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也為政治課的高效教學提供了一個教與學的廣闊平臺。這一平臺對于“活化”、“深化”、“升華”政治課教學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一、信息技術對點亮高中政治課堂的作用
1.開闊視野,激發求知欲,豐富教學內容
我們學校是一所普通的三級達標校。我們80%學生是來自周邊五區八縣的農村學生。他們對外界了解相對少,知識面狹窄,基礎知識薄弱,尤其是他們到校住宿后,既沒有電視,也沒有網絡,加上在校學習時間安排得較緊,可以說幾乎“與世隔絕”。如果能把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為他們或展示生動的圖片,或播放鮮活的視頻,或摘錄一段催人奮進的事例,定能幫助他們增加外界狀況的了解,從而促進他們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記得剛剛不久的一節課上,我在講述文化與經濟政治關系時,引用了美國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票房紀錄飆升的例子來說明文化反作用于經濟。課后立刻有幾個學生來找我交流,“老師,我們絕對多數人基本沒有看過好萊塢大片,什么時候有時間能否讓我們見識一下?”一次短暫的交流,我的內心深受震撼。足以看出,像我們這樣的學生多么需要開闊視野,擴展知識面。
2. 化抽象為形象,激發興趣,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可信性
高中政治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和原理都很抽象,邏輯性很強。如果采用枯燥呆板的理論灌輸方式來講解,勢必使學生對政治課失去興趣,也使得教師的講解缺乏可信度。而信息技術所提供給學生二十多種感官的刺激,這對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經作過一項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而兩者加起來就有94%。信息技術利用圖形、圖像、聲音等綜合手段將具體形象的畫面展示在學生眼前,增強了教師講解的可信度。如在教學“世界文化多樣性”這一框時,我就通過多媒體視頻讓學生欣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部分精彩片段,通過向學生展示栩栩如生的畫面,并將聲、文、色、形作用于學生的眼、耳、腦等各種感官,讓學生領略到我們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達到感情上共鳴的效果。
3、擴大練習容量,鞏固課堂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易錯易混點進行課堂練習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但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如果把題目抄在黑板上或口頭念,既浪費時間,題目容量又不大,即使使用小黑板,也不能達到好的效果。實踐證明,教師如果通過多媒體展示,能加快了課堂節奏,節省了課堂時間,增加了練習容量。同時,還能夠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練習,使他們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信息技術運用出現的誤區
近年來,很多政治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如何有效提高課堂質量這條道路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較大的突破,這對中學政治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由于依托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一種新興事物,老師們在使用上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偏差。現將本人在教學實踐中感悟到的一些誤區羅列如下:
1、“多媒體替代癥”
在我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基本上是在2000年下半年明確提出的。有些還仍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這個提法。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輔助”不是“替代”。我們在教學中往往經常把課本丟開,整堂課無論什么內容都由電腦來完成,黑板上不留一點痕跡,結果是由于我們把所有的知識點都呈現在屏幕上,幻燈片不斷滾動播放,在學生頭腦中劃過,學生根本沒有足夠地時間做筆記,黑板上也沒有板書,等到下次課復習提問時,方知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用多媒體替代黑板,展示板書的工具,其效果還不如“一支粉筆”,這只能是傳統課的翻版,甚至還不如傳統課來的更有實效。
2、“多媒體濫用癥”
在教學實踐中,我曾經“書本搬家”、“板書搬家”、“習題搬家”,力求把課本上的所有內容有條理的呈現在幻燈片上,甚至有時要求在多媒體最后一頁一定要呈現“謝謝”等字樣,以此來顯示課件的完整性。為了刻意追求一種“紅花熱鬧”的課堂氛圍,在課件中展示大量圖片歌曲錄像文字,占用不少教學時間,而對教材科學深入的分析卻少了,沖淡了教學主題。例如:在運用多媒體講授《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一框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說服力,我利用視頻、漫畫、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例舉了我國現階段弱勢群體的現狀,學生時而表現出異常憤怒,嘆氣搖頭;時而表現出萬分欣慰,拍手稱快。但遺憾的是整個學習過程使學生都只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沒有足夠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深入探討造成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如何實現我國收入分配的公平等核心問題,沒有取得實質的課堂效果,喧賓奪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注意克服“不怕濫用,只怕不用”的思維定勢,避免強拉硬扯,將多媒體這一新式武器拖進政治課堂。這樣不僅達不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教學主題。
3、“多媒體依賴癥”
信息技術的運用,很多時候使得我們的政治課堂如同在“放電影”,教師成了放映員,鼠標點點,小棒指指,學生更成了樂此不疲的觀眾。多媒體具有強大的直觀顯示功能,可以使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大量的教學內容。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要想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快速翻動幻燈片。整堂課上人腦跟著電腦轉,教師手腳被束縛,學生思維被框定。特別對于我們在重大公開課慣用多媒體教學的年輕老師更是心有余悸,一旦課件鏈接不好,便手足無措,陣腳大亂,好像離開了多媒體,就不能正常上課了。更害怕的是一旦課前突然停電,精心準備的課件頓失用武之地,不披上多媒體這套華麗的“戲裝”,我們就有可能失去了上臺“表演”的自信。這種對多媒體的過分依賴,勢必會使給一節原本應該和諧的政治課堂增添許多不和諧的音符。
基于以上存在的癥狀,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做了一些嘗試,力爭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政治課教學中,讓信息技術點亮我們的政治課堂。
三、力求讓信息技術照亮高中政治課堂的有效途徑
1、提高認識、正確定位
信息技術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驕子,但在本質上它只是一種“輔助”的認知手段和工具,可以為我所用,但決不能成為課堂的主宰,讓機器唱主角。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主線,多媒體只能充當課堂教學的配角。如果過分夸大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輔代主,喧賓奪主,勢必會導致人(教師、學生)為物(現代教學手段)役,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我們在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挖掘互聯網豐富教學資源,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大量鮮活生動案例的同時,要自覺避免忽視教材的有害傾向,而是應該把學生的目光更多地引向教材。
2.優化素質、更新觀念
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手段在政治課教學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首先要求我們要轉變陳舊落后的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用形象的畫面實現知識、能力、覺悟三個方面教學目標的有機契合。其次要求我們要充分考慮政治學科的學科性質。時代性和時效性是我們政治學科的生命,與時俱進是我們學科的理論品質。我們構建的信息資源應該是能迅速準確地反映目前國際時勢和國內改革開放的最新動態,能引導學生關心時事,充分體現教學的時代性和實踐性。再次要求我們能熟練地駕馭多媒體硬軟件系統,尤其是對軟件的應用,應能充分利用軟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功能,注意課件的背景顏色與布局,文字的字體,位置和色彩、圖像、動畫和錄像的質量,使多媒體課件具有更高的欣賞價值。
3.合理選用、注重實效
不言而喻,課件是為輔助教學而用,是教學的工具,因而實用性就成為評判課件的重要標準之一。據統計,一節課45分鐘,學生學習的有效時間僅不過20~30分鐘,如若這段時間里學生多是沉溺于多媒體,就沒有思考探究的空間。因此,當我們走出僅將多媒體作為“演示手段”的“初級階段”后,擺在面前的就是開始要實現從形式轉向深入,注重課件在中學政治教學授課過程中對教材重難點的分析解決、師生交流和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甚至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方面所起的作用。
總之,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并不是萬能的。在我們這樣的普通高中,要真正做到信息技術與政治教學的整合,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并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或修正,讓信息技術點亮我們的課堂,從而實現政治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茅育青. 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5)
(2)黃偉民. 中學思想政治課網絡教學初探[J]。課程教材教法,2002,(8)
(3)周翠華. 構建現代網絡環境下高中政治課合作探究性學習模式。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7,(4)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