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策略
培養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重要性
音樂審美素質是塑造健全人格的一大要素。培養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對于學生個體成長、文化傳承延續、社會精神建構均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情感認知與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音樂作為獨特的情感表達載體,能為學生開啟感知世界的新路徑。經典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激昂、莫扎特《安魂曲》的深沉,可讓學生于感受人類共通情感之際豐盈內心,培養細膩的情感表達能力。這一過程不僅是對音樂形式的感知,亦是對作品蘊含的人文精神、人生哲理的領悟,可幫助學生在面對挫折時從音樂中汲取力量,形成積極人生態度。同時,音樂審美需調動大腦多區域功能,分析節奏、旋律、和聲等要素能鍛煉想象力、創造力與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左右腦協調,為智力發展奠定基礎。從文化傳承視角看,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每部優秀作品都凝結著特定歷史時期與民族的文化記憶。培養中學生音樂審美可使其深入了解中外優秀音樂文化,如中國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天人合一思想、民歌《茉莉花》的江南韻味等,使學生在心中形成文化認同,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培養多元文化音樂審美能力,還能讓學生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在交流中保持文化品格,推動不同文化理念融合。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而言,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提升影響深遠。
具備良好音樂審美能力者,能夠在生活中敏銳發現、深切感受并主動創造美,這種能力會內化為對生活的熾熱熱愛,進而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當眾多學生擁有較高音樂審美素質時,社會整體審美水平與文化氛圍將獲得改善。音樂作為跨越語言和地域的藝術形式,可營造和諧積極的情感氛圍,緩解現代生活壓力,增強人際情感共鳴與精神聯結,成為社會凝聚力的源泉之一,助力構建富有人文關懷的精神家園。簡而言之,培養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絕非僅讓學生欣賞樂曲,而是借音樂為其成長注入情感滋養、文化基因與精神力量,使其在未來以審美眼光看世界,用豐富的心靈感受生活,成為有文化素養、有人文情懷、有精神追求的社會棟梁,為社會發展與文化繁榮筑牢根基。
培養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問題
☆學校音樂教育資源投入不足,課程設置單一
部分中學對音樂學科重視程度偏低,用于音樂教學的專項經費有限,使得音樂教室、樂器設備、音響器材等硬件設施陳舊匱乏,難以滿足日常教學需求。在課程設置方面,音樂課程常被壓縮或邊緣化,教學內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礎樂理和簡單歌曲學唱,對中外音樂文化、音樂鑒賞方法、音樂創作實踐等多元內容涉及較少,既缺乏系統性,又沒有深度,無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審美體驗素材,從而制約了學生音樂審美視野的拓展和審美能力的提升。
☆音樂教師專業素養參差不齊,教學方法陳舊
目前,中學音樂教師專業素養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因非音樂專業背景或缺乏系統訓練,在音樂理論知識、演奏演唱技巧以及作品分析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難以精準把握音樂作品的審美內涵[2]。同時,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仍延續傳統模式,以教師單向講授為主,互動性和創新性匱乏,習慣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灌輸樂理知識,嚴重忽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與情感體驗,未能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去感受音樂的節奏韻律、旋律走向以及情感表達等關鍵審美要素,使課堂氛圍沉悶枯燥,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漸趨消減,音樂審美素質的培養效果受到較大影響。
☆學生受應試教育影響,缺乏主動審美體驗意識
在應試教育環境中,中學生背負著繁重的文化課任務與升學壓力,學校、家長及學生自身大多將目光聚焦于必考科目,對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認識存在偏差,把音樂課當作副科,學習動力與積極性匱乏[3]。課堂上,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鮮少主動投身音樂欣賞、創作、表演等實踐活動,更傾向于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應對考試,而非用心去感知音樂的獨特魅力。課余時間被大量的文化課補習和作業填滿,使他們缺乏接觸多元音樂文化、參與音樂社團或藝術實踐活動的機會,難以形成主動探索音樂審美的意識與習慣,學生獨立的審美判斷和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也舉步維艱。
培養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策略
☆加大音樂教育資源配置,優化課程體系設計
要培養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學校就需優化音樂教育資源配置與課程體系。硬件設施方面,學校要設立專項經費用于音樂教學設備更新,配置專業音樂教室、合唱排練廳、樂器儲藏室等場所,配備鋼琴、管弦樂器、多媒體音樂教學系統等基礎器材,并建立定期維護與更新機制,以保障硬件設施可滿足日常教學與實踐需求。師資配備上,學校應依據規模合理增加音樂教師編制,通過公開招聘、區域調配等途徑補充專業音樂教師,特別需要注重吸納擅長民族音樂、現代音樂或音樂制作技術等具有多元音樂背景的人才,從而構建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課程體系要突破傳統單一的教學內容框架,需打造基礎理論、多元鑒賞、實踐創作三位一體的課程結構?;A理論課程除了保留基礎樂理與視唱練耳,還要增設音樂美學基礎模塊,向學生介紹音樂審美基本概念以及不同文化中的音樂審美標準,助力學生搭建審美認知框架。多元鑒賞課程需涵蓋中外經典音樂、民族民間音樂、現代流行音樂等類型,教師通過分析作品的旋律結構、節奏特點和情感表達手法,來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實踐創作課程包含合唱訓練、樂器演奏入門、簡單音樂創編等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音樂的創作邏輯與表現張力。另外,學??山Y合實際情況開設音樂文化校本課程,如本地傳統音樂文化賞析課程、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跨學科融合課程等,以此豐富課程層次和文化內涵。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要合理安排課時,保證音樂課程開足開齊,防止被主科占用,同時建立動態評估機制,根據學生反饋和教學效果及時調整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進而形成立體化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
☆強化音樂教師專業培訓,創新多元化教學模式
針對音樂教師專業素養不一及教學方法陳舊的狀況,學校需構建分層培訓、教研驅動、技術賦能的教師發展體系,促使教學模式從單一灌輸向多元互動轉變。學校要實施分層培訓計劃,按教師專業基礎與教學經驗劃分為新手、骨干、學科帶頭人三個層次。新手教師著重基本功提升,借助師徒結對、觀摩優質課等熟悉教學流程,提高音樂技能。骨干教師聚焦教學創新及審美教育理論學習,參與高規格教育研討與工作坊,吸收前沿理念。學科帶頭人引領校本教研,開展音樂審美教育課題研究以形成輻射效應。培訓內容應涵蓋音樂專業技能(樂器演奏、聲樂技巧、作品分析)、審美教育理論(音樂心理學、藝術教育哲學)、現代教育技術(音樂制作軟件、多媒體工具)等模塊,以確保教師知識結構緊跟時代[5]。在教學模式創新上,學校要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方法,引入情境教學,教師依據作品背景創設歷史文化、生活場景或情感氛圍,通過角色扮演、故事講述等幫助學生理解內涵。音樂教師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針對作品提出“樂曲如何借節奏變化表達情感起伏”等審美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聆聽、討論、展示以培養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可以開展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分組完成音樂主題探究項目(如策劃小型音樂會、制作音樂文化手抄報等),在實踐中整合知識技能。同時,學??山柚F代教育技術拓展場景,用音樂教學軟件讓學生直觀感受音符構成與和聲效果,通過在線平臺分享優質音樂紀錄片、演奏會視頻等打破時空限制。學校還應建立教師教學創新激勵機制,定期舉辦校級教學創新大賽,鼓勵開發個性化教學方案并推廣優秀案例,形成互學共升的教研氛圍,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感受音樂、提升審美的互動空間。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創設豐富實踐體驗場景
想扭轉學生受應試教育影響形成的被動審美狀態,教師需從觀念引導與實踐體驗兩方面激發其內在審美需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滲透音樂審美價值教育,通過講解音樂在情感表達、文化傳承、人格塑造中的作用,讓學生明白音樂審美并非單純的技能學習,而是提升生命質量、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教師還要結合具體作品,分析對比不同審美視角下的解讀方式,引導學生尊重多元審美體驗,避免以“好聽”“流行”等單一標準評判音樂,逐步建立理性、包容的審美態度。同時,學校應利用校園廣播播放經典音樂作品,在走廊設置音樂文化墻展示不同時期音樂大師與代表作品,舉辦“音樂與生活”主題班會等校園文化活動,營造音樂審美氛圍,消除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功利化認知。在實踐體驗場景創設上,學??蓸嫿n堂實踐、社團活動、校外拓展于一體的立體化實踐體系,在課堂內增加即興創作、小組合唱、音樂接龍等即時互動環節,讓學生獲得即時審美反饋。同時教師可依托學校社團成立合唱團、樂器演奏社、音樂創作小組等興趣團體,定期組織排練與校內展演,并與當地音樂廳、劇院、非遺文化中心合作,組織學生觀看經典音樂會、民族音樂演出并參與傳統音樂工作坊,感受真實藝術場景中音樂的現場感染力。此外,學??梢越Y合節慶活動舉辦校園音樂節,設置班級合唱比賽、個人才藝展演、原創音樂作品評選等環節鼓勵全體學生參與,還可倡導“微體驗”模式,如利用課前五分鐘播放不同風格音樂片段并進行簡短賞析,布置“音樂日記”作業讓學生記錄日常音樂感受,培養主動捕捉音樂審美要素的習慣。學校通過全方位實踐場景設計,可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音樂審美的主動參與者,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審美理解,形成自主探索、多元體驗的審美意識,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內在轉變。
結語
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價值。未來,學校必須優化音樂教育資源配置與課程體系設計,強化音樂教師專業培訓,創新多元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創設豐富的實踐體驗場景,切實推進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創新培養進程。這既是適應新時代人才需求轉型的重要路徑,也是推動中學音樂教育向縱深發展的有益嘗試。
文章來源: 《大河美術報》 http://www.007hgw.com/w/qk/3564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