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形勢下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
金融科技以科技為基礎對金融服務進行了創新,其對于商業銀行的沖擊是非常之大的,無論是盈利能力的迅速下降,還是客戶群體的大量流失,都給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難題。因此,在商業銀行急待轉型的今天,對于商業銀行如何應對金融科技影響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新形勢下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1 業務收入迅速下降
眾所周知,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存款業務、貸款業務、中間業務等主要業務,而在金融科技迅速興起的背景下,這些業務卻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無論是業務收入還是業務規模都出現下滑,而這也對商業銀行營業收入造成了直接的影響。首先,在存款業務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余額寶等資金管理服務產品大量出現,這類產品不僅具有著操作簡便、低門檻、零手續費、可隨取隨用等特點,其收益也要高于銀行的存款利率,因此,很多人更愿意將資金存入余額寶或其他同類產品中,而非存入銀行。有數據顯示,僅在2014年,我國銀行業存款總額就減少了9500億元,為此各銀行迅速采取了聯合抵制支付寶的策略,由此可見,這一變化已經使商業銀行出現了巨大的恐慌。其次,在貸款業務方面,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主要以房貸、車貸等大額貸款以及信用卡業務為主,其中車貸與信用卡更是當前銀行貸款業務的核心,然而在金融科技時代下,越來越多的網袋平臺開始迅速興起,并憑借著其審核程序簡單、產品多樣的特點迅速吸引了一大批用戶,這類網貸平臺雖然因貸款額度相對較小而并未對車貸與房貸業務產生太大的影響,但信用卡業務卻受到了非常大的沖擊這對于銀行貸款業務的開展顯然是極為不利的。此外,在支付結算等中間業務上,各互聯網金融企業更是占據了極大的優勢,無論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還是騰訊的財付通、微信支付,都有著非常龐大的用戶群體。
1.2 信用中介職能喪失
一直以來,較為完善的信用體系以及先天的信用優勢都是銀行在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競爭中的重要武器,而在資金交易的過程中,銀行也總是扮演著信用中介的角色,然而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這一信用中介職能卻逐漸弱化,甚至呈現出了喪失的趨勢。金融科技是指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科學技術在金融領域中的創新應用,其中大數據技術則為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用體系構建創造了基礎條件,借助大數據技術,互聯網金融企業能夠對用戶的金融行為以及平臺上的各種數據信息進行收集與深入分析,并將購買行為與金融行為結合起來,準確推測出用戶的信用基礎,從而實現信用評價,同時用戶一旦出現失信行為,互聯網金融企業也能夠迅速將其形成信用記錄,并及時更新用戶的信用評級。受此影響,互聯網金融企業已經無需借助銀行的信用數據來完成信用評價,銀行也無法再參與到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客戶間的資金對接之中,信用中介職能自然也就難以發揮,并形成了嚴重的金融脫媒現象,而在資金流不經過商業銀行的情況下,其盈利能力又出現了進一步的下降。
1.3 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自互聯網企業興起以來,商業銀行的競爭壓力雖然不斷加大,但在金融領域的競爭中,商業銀行憑借著其先天優勢仍然占據著主動,然而在金融科技時代下,這一競爭格局卻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首先,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金融科技公司的便捷化、低門檻、低成本等競爭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其競爭對手也變得越來越多,這給商業銀行所帶來了非常大的競爭壓力。其次,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很多金融科技企業已經形成了較高的信譽度,用戶在安全性等方面的顧慮也逐漸消除,可以說,金融科技企業已經徹底撼動了商業銀行在金融領域中的主導地位,而在這樣的轉變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競爭形勢已經變得異常嚴峻。
1.4 客戶關系發生變化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還體現在客戶關系上,一方面,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企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利用這些技術這些互聯網金融企業又開始對用戶服務以及產品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時至今日,個性化產品與服務以及更好的服務體驗幾乎已經成為了互聯網企業的代名詞。相比之下,銀行雖然同樣對金融科技給予了重視,但作為科技的跟隨者,其顯然很難像互聯網企業一樣借助科技來拉近與客戶間的關系。而在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已經超出了傳統商業銀行的客戶管理范疇,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再去銀行辦理業務,這不僅影響了銀行的營業收入,更使得銀行客戶數據出現了大量的流失,這就給客戶關系的維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 金融科技時代下商業銀行的有效應對策略
2.1 全面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在金融時代下,商業銀行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將各種先進金融科技融入到自身的各項業務之中,從而實現金融服務模式的全面創新。首先,要從業務流程入手,將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入到各項業務的辦理中來,對現有業務流程及進行智能化、數字化的改造,從而提高業務辦理效率與用戶服務體驗。其次,則是要立足于零售業務,根據客戶實際需求展開消費金融場景化布局,從電商平臺、物流企業等各個渠道推出日常消費服務,并將各服務渠道聯系起來,使客戶服務體驗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吸引到更多的客戶。另外,對于公司業務以及車貸、放貸業務,一直都是商業銀行的優勢業務領域,因此,銀行應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科技,對現有服務模式進行持續性的創新,推出更加符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與業務,如本外幣業務、離在岸業務等,以保持自身競爭優勢。
2.2 轉變科技應用觀念
一直以來,商業銀行都對金融科技存在著錯誤的應用觀念與認知,即把金融科技當做簡單的工具來使用,無論是大數據、云計算,還是人工智能產品、區塊鏈技術,都只看做是提高業務辦理效率的一種手段,從而使金融科技很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未來商業銀行必須要轉變自身的科技應用觀念,對金融科技在銀行經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正確認識,并制定更加合理的銀行發展戰略。例如在教育、醫療、就業等金融科技企業少有涉足的領域,銀行就應把握發展機遇,通過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手段進行市場拓展,并利用大數據等金融科技開展針對性的業務創新,在滿足客戶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擴大自身中間業務規模,轉變當前業務收入過低的尷尬局面。而在貸款業務方面,則可以結合從小微企業入手,利用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建立金融需求與金融供給的匹配平臺,借助大數據信息處理優勢來滿足其金融需求,從而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2.3 打造金融服務生態
在金融科技時代下,很多商業銀行在平臺建設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希望通過多功能服務平臺的建立來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基于這一趨勢,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國外銀行的發展經驗,借助金融科技對銀行內部的多個平臺業務組進行融合,使銀行的每一項業務以及業務操作環節都能夠聯系起來,最終形成于一個系統的金融生態圈。這樣一來,銀行不僅能夠真正立足于互聯網金融領域,并為未來的金融業務拓展創造空間,同時也可以讓金融業務成為與客戶日常生活需求息息相關的存在,為客戶關系的維系創造更好的基礎條件。
2.4 堅持合作共贏戰略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商業銀行要想僅憑自身贏得與其他商業銀行、金融科技企業的競爭并不現實,只有通過積極、廣泛的合作,主動與掌握優勢資源的企業進行合作,才能夠在競爭中占據主動、搶占先機。首先,銀行要對自身在技術方面的不足擁有清醒的認識,積極與各類金融科技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借助其技術優勢展開對各類金融產品共同研發,從而使自身推出的金融產品能夠更符合互聯網應用需。其次,則是要主動尋求與互聯網商務企業的合作,如電商企業、社交媒體、第三方旅游平臺等,這類企業雖然在技術上不具備太大的優勢,但卻能夠與客戶實現直接的接觸,且擁有比較龐大的用戶群體,對金融服務有著非常大的需求,只有能夠實現金融場景的布局,就能夠實現客戶群體以及業務領域的迅速拓展。最后,金融服務是基于互聯網展開的,因此無論是金融科技企業還是商業銀行,對于移動終端的依賴性都比較高,所以,商業銀行還需要與電信運營商或是手機生產商建立合作關系,尋求金融產品與手機等移動終端,或是網絡服務的綁定,從而達到營銷前移的效果。
3 結語
總而言之,金融科技對于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信用中介職能、客戶關系、市場競爭格局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在商業銀行的未來發展中,也必須要正視這些變化,并在此基礎上找到正確的應對策略。
本文來源:《企業科技與發展》:http://www.007hgw.com/w/kj/2122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