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作品創作的時代性和創新性研究
(一) 鮮明的時代性特征——《打起鼓手唱起歌》、《祝酒歌》
1、 時代背景(文革時期)
以文革時期為例,1966年,“紅色風暴”席卷了中國大地,江青一伙趁機發動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毋庸置疑,文藝界也難逃厄運,是文革的“重災區”。“四人幫”全盤否定了人類藝術文化的成就和歷史,不擇手段的打擊與他們利益相抵觸的藝術家,企圖控制文藝界,作為為其政治斗爭服務的工具。
在音樂創作方面,文革時期的音樂作品大都風格單一,偏重于群體意志的表達,普遍運用無聲調式。,抹殺了聲樂本身強烈的主觀性和個體性特征,聲樂不再是表達人類豐富感情的載體,而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
文革時期的作品宣揚西方音樂為“形式主義”、“資產階級論調”,這個時期出現的音樂作品有“造反歌”、“牛鬼蛇神嚎歌”等,反映出文革時期音樂的教化、政治宣傳作用。因此,當時中國的音樂事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盲目“歌頌性”的作品和圖解階級斗爭理論的“政治兒歌”應運而生。
而與當時社會形態相背離的作品是會遭到封殺的,因而,當時的音樂創作“幫味”十足,異常扭曲和僵硬。
2、 作品的時代氣息
在這個特殊時期,《打起鼓手唱起歌》就不得不說是混沌污濁的中國大地上一個不一樣的、嘹亮的聲音了。作者施光南作為一個具有時代性特點的民族音樂家,打破了“文革音調”,努力發展新的歌曲和音樂事業,《打起鼓手唱起歌》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歌曲以手鼓的常用節奏貫穿全曲,而手鼓是新疆少數民族常用的民間樂器,因此,歌曲本身帶著濃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歌曲整體的基調是熱情、歡樂的,抒發了人們強烈的感情,尤其是節奏緊密的大段襯腔“唻唻唻”,配以不斷反復的同屬音,與文革時期的“高、響、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徹底觸怒了“四人幫”的霸權,被視為是有“資產階級的創作傾向”。
《打起鼓手唱起歌》的前奏、間奏、尾奏融合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抒發了基層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熱情、輕快的旋律,塑造了普通勞動人民的形象,歌頌了他們對于豐收的喜悅和對未來的美好希冀。而這部有著正常氣息的音樂作品,卻是與當時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局面相峙的。被視為是“叛逆”的意識形態,最終遭到扼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同樣代表著來自一個群體的聲音,代表著最廣大底層勞動人民的聲音,具有強烈的斗爭精神。它具有那個時代特有的時代特點,反映了一種社會面貌和精神寄托。
作品《祝酒歌》節奏激動明朗,采用了再現復二部曲式結構,具有回旋式體裁特征。作品通過飽滿的曲調,充分表現出文革后人們歡慶勝利的場面。開端融合了戲曲音樂的元素,通過甩腔美化旋律色彩,音調低沉和緩,卻具有大調的和聲功能色彩,七音階中又有五聲調式色彩,在輕微的感嘆聲中蘊含了對即將到來的黎明曙光的希冀。
作品的曲調與B段副歌部分的取材相同,使得整個音樂情緒在開端部分就千頭萬緒,百感交集。最后兩小節在窗外鑼鼓喧天的背景聲中漸弱漸慢。A段主歌第一句低音區的曲調迂回婉轉,是由幾個短小的樂匯構成的。這種短小的節奏在整部作品中被廣泛的運用。
作品的時代氣息濃厚,繼承了中國傳統音樂創作思維的同時,又加入了新的時代元素,創造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集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在作品A段的四個樂句中,作者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描寫心酸的回憶,為后面的勝利喜悅作了鋪墊;而后面“請你干一杯酒”中的“酒”字,裝飾音深情演唱,以及“幸福淚”的幾個附點音符的跌宕起伏,更是表現出人們歡呼喜悅的真實情感,是社會面貌的一個真實寫照。
因此,一部具有時代性特點的聲樂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還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從作品本身,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態。
(二)聲樂作品的時代性研究的意義
對聲樂作品的時代性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實現作品本身藝術價值和作品的二度創作兩個方面。
1、對作品藝術價值實現的意義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頻繁深入,中國的聲樂作品在不斷引入外來元素的同時,也肩負著走向世界藝術殿堂的重任。所以,在聲樂作品創作過程中,需要藝術家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完善,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和時代氣息的作品。這就要求藝術家能夠深入的提高自身能力,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文化精髓,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和意識形態。所以,一部具有時代性的聲樂作品,更能實現其藝術價值。
2、 作品二度創作的意義
二度創作是指藝術家在遵循創作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同時對音樂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風格特色,準確而巧妙地揭示作品的內涵與主題,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賦予作品生命力。
聲樂作品的時代性研究對作品的二度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具有時代性特征的作品,往往具有新的生命力,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內涵,它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形態和精神面貌,具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和風格,這也是二度創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聲樂作品的創新性研究
(一)聲樂作品的創新性特征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同樣的,創新在藝術作品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可比擬的。
作曲是聲樂作品的根本,而創新則是作曲的生命,沒有創新,就沒有新藝術的產生。凡是有些成就的藝術家,都了解創新在創作中的重要性,大膽的創新,才能取得獨特風格、形式優美的藝術效果。
聲樂作品的創新性表現在作曲、樂器、伴奏等多方面,下面我們將主要就這幾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1、古為今用,詩樂相容——《卜算子》
“興于詩,成于樂?!敝袊怨疟闶窃姼璐髧?。唐詩、宋詞、元曲與聲樂結合的典范不計其數。最為經典的《詩經》是比較早的將“詩詞”以“歌”詠之德的作品了。詩的意蘊與聲樂的旋律相結合,便營造出一種意蘊美。詩樂相容,堪稱是一創舉。
以黃自的《卜算子》為例,原詞是蘇軾寫于元豐五年被貶黃州時,本意是借詞抒情,表現自己高風亮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上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寫的是寓居在定慧院時的冷寂清靜之景;下闋“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睂懙氖枪卵闳缬娜税悛殎愍毻?,表現出作者的孤高傲岸的氣節。整首詞意境朦朧,全無半分俗氣。黃自在作曲時,選取的和聲具有印象派傾向,與詞的朦朧意境相契合;同時,五聲音階的選用,使得詞曲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特色。詩詞意蘊豐厚,旋律優雅樸實,二者結合,便營造出恬淡、靜謐的氣氛。
黃自將詩詞與聲樂的結合,使得聲樂本身充滿了生命力,營造出一種唯美、朦朧的意境,這是聲樂創作上的一大創新,對作家本身而言,也是一種進步和自我的超越。
2、中西結合,聲樂交融——《梁?!?、《思鄉》
小提琴協奏曲《梁?!?,被譽為“民族的交響樂”,而它經久不衰的最大原因則是它“中西結合”的過人之處?!读鹤!凡捎梦餮笞帏Q曲式的結構,并根據我國民族化的審美取向、審美特征與我國民間傳說訴說了一段梁祝的故事。這部作品的載體是西式的奏鳴曲,將結構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分為了三個部分,細膩的刻畫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歷程。在樂器選用方面,突破了傳統的中國式樂器,如長笛、二胡等的范疇,采用了西方樂器小提琴奏樂,也是其創新之處;在接受西方化的影響下,《梁?!芬埠芎玫捏w現了其民族特色?!读鹤!穮f奏曲在和聲語言的選用上,主要以民族和聲的典型語匯純四度、純五度以及大二度音程關系為主,盡可能多的體現其民族特色。
另一部作品《思鄉》同樣的體現了“中西結合”這一特點?!端监l》分為上下兩篇,在上篇中,聲樂中出現了杜鵑啼叫聲,其意指游子離鄉,暗示離情別意。而這中出現的杜鵑啼聲采用的是西方樂器——鋼琴,以鋼琴伴奏模仿杜鵑啼叫的聲音;在下篇中,和聲部分改為和聲織體伴奏型,整個節奏變得更加激昂,具有緊迫感。在“隨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處,鋼琴伴奏以琵琶音形式出現,將游子思鄉之情撩撥到極致。
3、聲樂與戲曲的結合——《旗正飄飄》
如果說將聲樂與詩詞、與西方樂器和結構結合的作品為數不多,那么將聲樂與戲曲結合的作品就更加寥寥無幾了。而《旗正飄飄》正是實現這一創舉的典型作品,它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體現著作者在聲樂創作上的頗高造詣,同時,也對之后的聲樂創作帶來深遠影響。
我國的戲曲發展歷史悠久,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密不可分。它的舞臺表演講究“念、唱、做、打”,扮相兼具“生、旦、凈、末、丑”各角。
《旗正飄飄》是在中國抗日階段誕生的一部大合唱,實際是四部混聲合唱,它創新的融入了戲曲因素,使得整部作品充滿了勃勃生機,因而成為廣泛傳播的經典之作。
先從它的音樂結構和主題發展手法上分析。它所采用的是平行結構樂段、分裂性與動機式的主題發展手法,通過選擇有著悲壯哀婉色彩的b和聲小調、合唱最具表現力的音區、螺旋式上升的旋律這些因素,充分展示出了作品的整體背景——“抗日的火焰以燎原之勢蔓延向整個中國大地”。整體音樂充滿了戲曲音樂中特有的“囂板”的渲染特征。
在第一插部中,作者融入了大量戲曲元素,如“快奮起,莫作老病夫;快團結,莫貽散沙嘲”這句,作者采用四部混聲的“領與合”的演唱形式和男聲的齊唱形式,在演唱形式上形成了對比;另外,第一插部的平行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選擇的是b小調和D大調,這里又形成了二者在調性與調式上的對比,同時,歌詞完全重復和旋律變化重復手法在b小調的屬和弦上的采用,也是極為出彩的一處。
第二插部與疊部最后一次出現之間的連接部使用了和前一個連接部如出一轍的歌詞與音樂表現手法,將音樂情緒再次推向高潮。
最后一次疊部又與第二次運用了同樣的音樂織體寫作,作者運用卡農式模仿復調的寫作手法處理男女聲合唱部分。真實的再現出中華民族“男兒當自強”的英雄氣概。
再看它的音樂寫作手法,戲曲音樂中“垛板”的節奏韻律與“武場”的多聲部組合方式,使人充分感受到了中華兒女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和英雄氣概。
整部作品中,連接部是中國戲曲風格體現最鮮明的部分,是作者吸取中國戲曲精華,靈活的將中國傳統戲曲語言與西方作曲理論相結合而創作的優秀作品。
(二)聲樂作品創新性研究的意義
1、對作品藝術價值實現的意義
創新是人類進步與發展的動力,同樣,一部聲樂作品如果缺少了創新,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傳統的聲樂作品創作固守條條框框,如樂器方面依舊是以長笛、二胡等傳統樂器為主。而在當今學術與藝術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固守陳規,不懂得如何實現突破,前往藝術的道路將會是阻礙重重的。
藝術的創新性在于將藝術家獨特的思維與創作方式施展在作品中,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從而實現自身的藝術價值。
2、對作品二度創作的意義
聲樂作品的創新性是二度創作的靈魂,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二度創作本身就是在原有的創作基礎上,通過藝術家自己獨特的理解,為作品增添新的色彩,賦予它更深一層的寓意和內涵。作品若失去了創新性,如魚失去了水,鳥失去了林,再也無法遨游更廣闊的的領域。
因此,聲樂作品的創新性是二度創作的活的靈魂。
三、聲樂作品時代性和創新性的關系
時代性和創新性是聲樂作品的兩個重要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時代性是創新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富有時代氣息的聲樂作品被作者賦予獨特的風格,具有勃勃的生命力,是創新性的一個表現方式。
同時,創新性的實現離不開時代性。一部傳統的、沒有絲毫時代特色的作品是缺乏吸引力的,更遑論創新。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只有合理的結合運用,才能使藝術作品更好地實現其自身價值。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典型聲樂作品進行分析,全面而深入的對聲樂作品時代性和創新性進行了研究。二者都是藝術作品自我價值得到實現的重要途徑,都對作品的二度創作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時代性特征賦予作品獨特的風格,創新性賦予作品生命力,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動力,是作品活的靈魂。
充分了解二者的關系以及其對聲樂作品的重要性,不僅能幫助我們提高對聲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同時可以通過作品本身,挖掘其更深的內涵,透過作品了解它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特點。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