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化的影像 ——評呂克·貝松的《碧海藍天》
《碧海藍天》是呂克貝松最具有說服力的電影之一,他將電影中符號化的影像(物象、色彩、人物、空間等)與自己童年的記憶和夢想完美的結合起來。以藍色作為電影的基調,通過海洋這個載體把死亡作為重生的搖籃,啟迪我們對于人性、對于生命本質的思考。
一、符號化的物象
所謂符號化的物象其實就是在電影中總會突出地運用某些物象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存處境,并由此符號化地隱喻電影的主題。而在呂克貝松的《碧海藍天》中這種物象主要表現在海洋、海豚、繩索、潛水員這幾方面當中。
海洋這個物象在《碧海藍天》中象征著主人公雅克精神的棲息地,也是雅克生命最終的歸宿。在紛繁復雜的人類世界中,杰克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而在海洋中他可以真正的釋放自己,它能夠感受到海洋就像是母親一樣保護呵護他脆弱的心靈,在海洋中它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而另一方面海洋同樣承載著導演呂克貝松童年時的夢想和激情。根據呂克貝松的童年經歷他對大海有著別樣的感情,而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才使得呂克貝松能夠將海洋這個物象運用到影片當中作為電影《碧海藍天》的核心景象。
海豚,大海中的精靈,愛的使者。在影片《碧海藍天》中出現多次海豚的影像。如介紹主人公雅克的工作海豚訓練師,在與女主人公喬安娜相愛之后在大海里與海豚玩耍而忽視喬安娜,與好友一起救海豚,在好友恩佐死后夢到海豚的召喚,以及最后回歸大海的海豚指引;海豚這個物象在影片中有一定的意義。他是主人公最親近的伙伴是最值得信賴的伙伴,主人公把它當做自己唯一的“親人”。而導演呂克貝松賦予了海豚以美人魚的化身,它不僅代表著對重回海洋的渴望,更代表著海洋所蘊含的人類社會最美好的感情——愛。
繩索,影片結束時主人公放開潛水的繩索緩緩向海洋深處游去。繩索成了聯系海洋與生命的象征,成了維系主人公精神歸宿與生命的紐帶。然而主人公放棄了生命選擇了屬于自己的天地。對于“繩索”這個物象的所指意義,導演呂克貝松說“你可以認為他死了也可以認為這才是他真正出生的時刻。如果把海洋比作母親的子宮那么這段繩子就是連接我們和母體之間的臍帶,所以他獲得了新生”。影片中潛水者一次一次依靠繩索這唯一的生命線去打破人類的極限,更能夠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大海所富有的魔力。而導演呂克貝松運用繩索這別具匠心符號化的物象,更是電影《碧海藍天》的精彩之處。
潛水員,之所以把潛水員也看做是電影《碧海藍天》的物象,是因為潛水員在影片中能夠代表一種“勇氣”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一種追尋生命本源的執(zhí)著精神。曾經有人說過有兩種人是超越常人的,一種人是宇航員;另一種人就是深海潛水者。他們的意識比常人廣闊、深遠。就如同影片中的雅克好似屬于另一個世界。無論是以戰(zhàn)勝大海打破記錄為目的的恩佐,還是天生對大海有著別樣感情的雅克,他們最后都體會到了——大海是不能被征服的。而導演呂克貝松正是通過潛水員這樣的物象為我們展示了他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選擇——向海而生能夠使我們心靜,洗滌我們心靈的塵埃。
海洋、海豚、繩索、潛水員這些符號化的物象貫穿電影《碧海藍天》始終。為我們生動的再現了大海的深邃、寧靜、悠遠。
二、符號化的色彩
我們大家在談論羅蘭巴爾特的符號學原理時都會提到能指和所指。如果說電影《碧海藍天》的能指是雅克對于大海的獨特情感,那么電影的所指則要讓我們去追尋和探索生命的本質[1]。在我們追尋和探索生命意義的同時導演呂克貝松在電影中運用了符號化的色彩這樣一個元素。它主要表現在宏觀色彩上的黑白與彩色;局部色彩上的人物服裝與對應的精神;以及電影的主題色——藍色三個方面。
首先,宏觀色彩上的黑白與彩色。在電影開始的14分50秒時間里,電影采用了黑白這樣一個色調。主人公雅克童年的殘酷,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喪父的悲痛,這些都襯托一種悲傷凄涼的氛圍,這與導演呂克貝松童年的那次潛水意外導致其不能在潛水有著相似的經歷。而黑白色調增加了影片的神秘感,劇情中蘊含的生命意義與陰陽概念巧妙融合在這種色調中。“黑”和“白”也成為主人公自我救贖的影像化的終極表現。而14分50秒后的色彩變成了彩色,這也預示這主人公雅克青年時代的來臨,愛情、自由、榮譽將會縈繞在他身邊。與童年的黑白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處的色彩運用足見呂克貝松的細致入微。
其次,在局部的色彩運用方面也有一定的符號意義。我們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雅克的日常穿衣以及潛水服都是藍色的,而恩佐的小汽車是紅色的、潛水服總是紅色。而喬安娜總是穿著一身白衣出現。雅克喜歡藍色喜歡大海,向往自由。恩佐在友情和愛情方面選擇了友情,將愛情留給了雅克,喬安娜只是希望在尋找自己愛情的路上能夠被平等的對待,可是最后愛人遠離了她選擇了大海。這樣的人物服裝色彩的運用能夠與他們的性格形成完美的融合。最為重要的是這更體現了作為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對于——平等、自由、博愛的詮釋。
最后,《碧海藍天》的“藍”。在影片中有三分二都是藍色,淺藍的泳池、蔚藍的天空、深藍的大海,在人物出現時導演同樣盡可能的以藍色為背景,他將藍色發(fā)揮到了極致,讓我們遨游在藍色的海洋里。藍色的大海給我們的是寧靜、單純,藍色的天空給我們的是自由、放飛。導演呂克貝松在影片中向我們傳達的是——自由乃是人生的信條之首。
這些符號化的色彩貫穿電影始終,使我們在視覺上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符號化的人物
在呂克貝松的電影《碧海藍天》中,富有隱喻意義的鏡頭不僅僅停留在物象、色彩方面。就連影片中的人物也是富有一定隱喻色彩的。這里的“人”不只是自然意義上的人,還是具有更深層次的含義的代表。
影片在第8分鐘出現這樣一個場景:神父指引小男孩去大海中撿一枚銅幣,并告訴他要用這銅幣救濟窮人,當小男孩下海撿起來時,卻發(fā)現神父消失了。這里面的“神父”就不只是自然意義上的“人”,他儼然成為愛的使者與化身,向我們傳達的符號意義在于上帝愛世人,也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呂克貝松在電影《碧海藍天》中運用“神父”這一符號化的人物:一方面是要傳達上帝愛世人這樣一個思想;另一方面是要傳達主人公從小就有這樣的經歷也預示著他未來的品性是純潔善良的。而這種純潔善良與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注定是格格不入的。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下電影的主題也會呼之欲出——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渴望尋找內心的那一片安寧,尋找內心所期盼的自由。
所以說,這一處“符號化人物”的巧妙運用不僅傳達了呂克貝松的思想,同時也為后面故事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四、符號化的空間
呂克貝松的很多電影都存在“雙重空間”,即在同一影片當中存在兩種充滿矛盾的二元對立世界[2]。而主人公正是在這二元對立世界中進行心理與性格的掙扎。在這種掙扎中主人公的人性魅力得以凸顯。
在影片《碧海藍天》中同樣也存在著兩個對立的二元世界,海下世界與海上的世界。對于主人公雅克來說海洋之外的空間只是世俗的社會、只是一個充滿謊言充滿欺騙不真實的空間。而他的烏托邦海洋深處的寧靜空間才是真正屬于他的世界才是他肉體與精神的最終棲息地。
導演呂克貝松在影片中將海下的世界這一空間描繪的惟妙惟肖。寧靜的大海,海上有著皎潔的月光,海面上的萬點金光,海里有海豚的吟唱,天地之間是和諧的生命。觀者沐浴在這樣一個空間中能夠同雅克一樣暫時忘記人間的煩惱與不快,全身心的沉浸在大海的懷抱中。它就像是母親的懷抱安撫我們脆弱的心靈。而導演又將空間拉回到現實的海上世界。人性的勾心斗角,親人朋友的意外離去。這一切的一切的慘痛打擊,敲擊著主人公雅克和我們觀者的心靈。而在這兩個相互交織著而又充滿矛盾的二元世界中,雅克與我們不知所措。甚至在我們一個人靜下心來的時候也許會希望有這樣一個大海有這樣一個海下世界的空間是屬于我們自己的。
在影片的最后,在海洋的更深處、更暗的地方。導演打出了“獻給我的女兒朱麗葉”的字樣,這也許就是導演呂克貝松同影片主人公雅克不同的地方,這也許就是呂克貝松從海下世界上到海上世界的最終理由。
在呂克貝松導演的影片中空間成為敘事之外的重要元素,這也為影片的“話語蘊藉”增添了一份符號化的層次。
結語
《碧海藍天》讓我看到什么是徹底的藍,什么是純粹的藍。更讓我看到了一個敢于超脫紛繁復雜的世界而去追求本心的一種執(zhí)著。電影中無數的符號(物象、色彩、人物、空間)交織在一起,為我們唱出了一曲“藍色海洋”之歌。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