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士人治天下,以天下奉士人”——宋初“崇文”現象探析
宋初“崇文”現象有著深刻地歷史內涵。自從安史之亂以后,中央政府的威懾力大大削弱,各地藩鎮擁兵自重,到了唐代后期,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當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尤其是五代十國,政權更迭頻繁,軍人叛亂,大臣以下犯上,君權喪失,這些都給了宋初統治者極大的影響,趙匡胤想出“杯酒釋兵權”可以說也是無奈之舉。另一方面,當時邊疆少數民族的力量很強大,威逼中原王朝,出現了“兒皇帝”的無恥之事,在趙匡胤看來,這與道德淪喪,文化衰敗,儒家正統受到巨大挑戰有關。
一
在宋太祖看來,五代紛亂,是天下不習文的緣故,而習文首要的就是讀書,他對近臣說:“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貴知為治之道”,結果近臣皆莫對。不過,他的讀書并不是為了提高文學修養,吟詩作詞,而是以期能夠為治理國家獲得啟發,或者受到文化傳統的洗禮與約束,比如新丹鳳門成,梁周翰獻《丹鳳門賦》,帝曰:“人家蓋一個門樓措大家又獻言語!”遂擲于地。可見他在有意引導一種實用性的文風與讀書方向。他除了勸導武臣讀書,也勸導文臣讀書,嘗曰;“宰相須用讀書人。”他與趙普的君臣關系非常親密,也常常勸以讀書:“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既甍,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太祖通過讀書,也調和了文武關系,也是嘗試建立儒家道統的第一步。而太宗同樣也喜愛讀書,且把改過從善,探求治國之道作為主要目的,太宗曾對近臣說:“屢有人言儲二事,朕頗讀書,見前代治亂,豈不在心。”
唐末五代以來,文物典籍喪失殆盡,“建隆初,三館所藏書僅一萬兩千余卷。及平諸國,盡收其圖籍,惟蜀、江南最多,凡得蜀書一萬三千卷,江南書兩萬余卷。又下詔開獻書之路,于是天下書復集三館,篇幅稍備。”同時,又“別建三館,…詔賜名為崇文院。…六庫書籍正副本凡八萬卷,策府之文煥乎一變矣。”太宗不同于太祖是武人出身,他博覽經史,崇尚學術,本人也練習文墨,太平興國二年“命翰林學士李昉等編類書為一千卷,小說五百卷”太平興國六年又下詔:“諸州士庶,家有藏醫書者,許送官。…第其卷數,優賜錢帛,及二百卷以上者與出身,”通過這些措施,也獲得了大量的圖書,不愿送官的,官府借抄完歸還。另外,太宗還組織李昉等人,利用館閣豐富的藏書編纂圖書,太平興國八年庚辰,詔:“史館所修《太平總類》,自今日進三卷,朕當親覽。…,尋改總類名曰御覽。”在雍熙三年,他認為諸家文集,雖各有所長,但是優劣懸殊,“乃命翰林學士宋白等精加選擇,以類編次,為《文苑英華》一千卷。”到了真宗時期,也命人修纂了大型的圖書多種,其中就有《冊府元龜》。宋初的圖書建設對于保護我國文化遺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印刷術的發明,宋代的圖書出版,以及容量都很大,這在以前歷朝歷代是無法相比的,從這一方面說,宋初的“崇文”不僅僅是一種“延譽”性質的雕琢,而是統治者探求治國之道的一個途徑。
二
宋代的科舉制度與唐代有很大的不同。唐代的科舉制度由于門閥士族的操縱,以及干謁這種特殊途徑,使得科舉不是很完善與公平,唐代很多的文人士子為了干謁寧可等待十年。高適更是在詩里寫到:“有才不肯學干謁,何用年年空讀書!”杜甫為了進入仕途,在長安困守十年,嘗盡酸甜苦辣;岑參、韓愈等許多唐代著名詩人都是參加過干謁的。而宋初之際,統治者對于科舉制度做了一些改革,打破了門第觀念,廣開仕途,擴大了錄取名額。宋太祖時每次錄取人數基本不超過十人,但是要求很嚴格,尤其是在乾德元年,取消了“公薦”,九月丙子,“詔禮部貢舉人,自今朝臣不得更發公薦,違者重置其罪。”宋太宗時錄取人數很多,其中在公元992年全國錄取進士、諸科、特奏名等1317人,達到科舉取士的最高額,這在當時也受到了薛居正等人的反對,但是當時太宗旨在崇文抑武,不聽大臣的建議,執意孤行。并且宋代進士舉人直接授以官職,具體是:“第一、第二等進士并《九經》授將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同出身進士及諸科并送吏部免選,優等注擬初資職事判司簿尉。”當然,宋代的科舉也受到唐代薦官制度的一些影響,太祖幸西京時,洛陽人張齊賢獻上十策,太祖對太宗說,他到洛陽只得到了一個張齊賢,囑咐太宗登基以后擢用,于是,“齊賢舉進士,上決欲置之高等,而有司第其名適在數十人后,上不悅,乃詔進士盡第二等及九經凡一百三十人,悉與超除,蓋為齊賢故也。” 這也說明即使沒有權貴的推薦,沒有“公薦”的存在,士子們只要得到皇上的垂青,同樣可以加官進爵,太宗時的蘇易簡,深受皇帝寵信,只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又是一代權貴。
宋真宗時,科舉制度更加完善,咸平二年,“命禮部尚書溫仲舒知貢舉,…刑部員外郎董桂宇、太常寺博士王涉同考試及封印卷首,仍當日入院。禮部貢院封印卷首自此始。”特別是“糊名法”的實施,讓一大批投機鉆營者原形畢露,提高了科舉取士的公平性,還有“謄抄法”的實施,景德二年,“禮部貢院言:昨詳進士所納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舊卷裝飾重行,或為傭書人易換文本,是致考校無準。請自今并令舉人親自投納,仍于試紙前親書家狀,如將來程試與公卷全異,及所試文字與家狀書體不同,并駁放之。或假用他人文字,…永不得赴舉。這些措施的實施保證了廣大的平民階層也能參與到政治中來,為宋代的社會穩定與文化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當然,宋代的科舉弊端也很明顯。最為嚴重的就是由于科舉取士人數的增加,官僚機構臃腫龐大,這在太宗后期已經顯現出來,當時王禹稱上奏言:“內有五者,一曰併省官吏,惜經費也。…二曰艱難選舉,抑武臣而激武臣也。…”在至道三年,王禹稱又上書言五事,其中“其二曰:減冗兵,併冗吏,…親賢臣,遠小人,…”由此可見,冗官帶給了北宋王朝很大的經濟負擔,即使在太宗時期,也發生了李波、王小順起義,北宋的社會穩定的背后,經濟繁榮的背后,也同樣隱藏著人民的疾苦與血淚!
三
宋代的文化思想政策典型的體現在對待儒釋道各教的態度上。首先被統治者提上議程的是儒學的復興與禮樂的重制,這是一個艱巨的工程,也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五代十國之際的喪亂,可以說是儒學的摧殘與喪失所引起的,當時也沒有那一個文人有能力擔負起復興儒學的重任,由五代入宋的文人徐鉉深刻的體會到了亂世儒道的敗壞,在《徐公文集》卷二中有這樣一首詩:“日覺儒風薄,誰將霸道羞。亂臣無所懼,何用讀《春秋》。”短短二十字,字字見血,句句刻骨。
宋太祖尤其敬重那些有深厚儒學教養,穩重敦厚的儒者,如范質,薛居正等,太宗時通過科舉大量招收儒生,遵太祖遺訓,“終生不殺士”,并且優待士子,多以賞賜。而真宗時候,更是在封禪之時,派人祭祀孔子廟,“以(孔子)四十六世孫、同學究出身圣佑為奉禮郎,…又追封叔梁為魯國公,”詔加謚號曰“玄圣文宣王”。這些措施都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儒學的復興。
與儒學的復興伴隨的是,道家思想的波瀾。漢初的時候,民不聊生,漢文帝、漢景帝采取“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迅速恢復了國力,在宋初,宋太祖與宋太宗也采取了相似的一些措施,太祖時的道士陳摶老祖,張守真等,對于宋初文化思想也有重大影響。尤其是宋太宗,他曾親自讀《老子》,深刻認識到:“清靜致治,黃、老之深旨也。夫萬物自有為以至于無為,無為之道,朕當力行之。”參知政事呂端等對曰:“國家若行黃、老之道,以致升平,其效甚速。”太宗曾經下詔當時著名道士種放歸闕,并且對于當時的道教采取一種默許、縱容的態度。宋真宗時種放更是數次來朝,真宗禮敬有加,如景德二年,“以起居舍人、直昭文館種放為右諫議大夫,放謝病,乞游嵩山,詔許之。…召對賜宴,賦詩踐行,恩禮甚厚。”甚至到了后來,連種放的兄弟也加官進爵,卻有點寵信過重了。與此同時,“有賀蘭樓真者,不知何許人,為道士,自言百余歲。…上遣中使照召赴闕,及至,作二韻詩賜之,號宗玄大師。”真宗景德四年,“增封唐大歷中孝子潘良玉及其子季通墓,”
宋代是一個繁榮昌盛與多災多難的王朝,但是無論怎樣,我們都不會忘記有這樣一個王朝,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做出了如此大的貢獻。宋太祖與宋太宗被宋人以及后來者所稱頌,以“祖宗”相稱,不是沒有道理的。宋初的文化建設對于今天的文明建設同樣有啟示意義,不管政治體制如何,不管社會發展程度怎樣,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精華不容流失,宋代是封建文化發展的頂峰,但也是站在前代的探索基礎上的,經過近代一百多年的探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能夠走得更好,這是孜孜不懈的先賢們告訴我們的真理。
【參考文獻】
【1】宋·李燾 著《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1992
【2】宋·龔鼎臣《東原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宋·趙汝愚 著《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看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布,論文寫作規則發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選題!